南开新闻网讯(记者 张轶帆 摄影 任永华)席慕蓉,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她是一位诗人,80年代,她的诗犹如一阵清风,飘过浅浅的海峡,“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撩动了无数大陆少男少女的心弦,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她是一名画家,14岁开始学画,大学毕业后进入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画,回台湾后,担任新竹师专美术科副教授,举办过多次画展,深受好评。
9月17日,应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叶嘉莹的邀请,迎着蒙蒙的初秋烟雨,身兼诗人、散文家、画家等多重身份的席慕蓉一袭端庄典雅的黑色衣裙,登上南开大学的讲坛,以“杜鹃花带”为题,讲述了自己对蒙古草原那浓得化不开的情结。
人到中年初临故土
如果不是1989年的一次内蒙古之旅,席慕蓉的生活应该是一如既往地画画、写诗、教书,或做自己喜欢做的其他事情。可是,那年席慕蓉踏上了回故乡的路,平生第一次走进了内蒙古高原。内蒙古草原的辽阔与热情让这位诗人心中埋藏了40多年的乡愁如火种般燃烧起来。
谈到为什么要等到46岁时才回乡时,席慕蓉作了解释:“我是在台湾的新竹师范学院教油画,由于是公立学校,开始不准回内地来,一直到1989年8月1日解禁,我8月20日就过来了。”
这位曾经以绵柔之声低吟浅唱爱情的台湾女诗人,如今,则俨然是一位背负着蒙古族文化阐释者和传播者使命的学者。讲座现场不仅有席慕蓉从容、温婉的讲述,还有席慕蓉亲手拍摄的数十张幻灯图片,这都是从她历时15年所拍的数千张照片中精选出来的。
原乡情结
或许是对故乡最直接的感触来得太晚,席慕蓉的民族认同感来得异常猛烈,她将蒙古高原称为自己的原乡。倾其所有、滔滔不绝,谈及内蒙古的一切,60多岁的她捧出的仍是一颗赤子之心。
对于蒙古族文化的传承,席慕蓉很是担忧,她以另一个少数民族鄂伦春人为例解释她的危机感:鄂伦春人是大兴安岭的原住民,可是现在他们的聚居区只剩下不到2000人。“我一直想写一首诗,可是到现在还写不出来,大意就是欢迎你来到我家,我是鄂伦春人,关于我们所有的东西都在博物馆里,我所有的文化都进博物馆了,虽然我还活着。”
上个世纪后半叶,席慕蓉纯净美好的爱情诗在年轻人中风靡一时。但20多年后的席慕蓉面对热爱她的“粉丝”想谈的却不是爱情,而是她的故乡———蒙古高原。虽然父母都是蒙古族的贵族后裔,席慕蓉的前半生却没有见过故乡的模样,直到1989年第一次回到内蒙寻根,从此不断回去,探索蒙古族的历史文化,近年更为当地的环境破坏忧心忡忡,一谈到环保形势之严峻,她温软的声音也禁不住激动起来。
你去内蒙古那么多次,都干些什么呢?这是很多人曾经问过席慕蓉的问题,她给出的答案出人意料的简单,但其中包含的情感令人动容:“就是想在草原上坐一下。”
随着一张张由远及近的幻灯片的演示,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兴高采烈的蒙古族人席慕蓉。在她的眼里,内蒙古的朝霞、彩虹、岩画、古城墙、寺庙……这一切都没有远去,也没有摧毁,蒙古族文化依旧光彩照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