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科学报报道
5月18日,第41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博物馆与有争议的历史:博物馆讲述难以言说的历史”。通常博物馆都是采取将文物陈列展出的方式,但这种方式只适合参观者前来观赏,却约束了异地参观者的渴望。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下,数字博物馆应运而生。
在国内数字博物馆发展过程中,故宫无疑是走在前列的,但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黄春雨认为,故宫博物馆的数字博物馆并不能代表国内所有数字博物馆的水平。“我国的数字博物馆建设起步较晚,甚至刚起步就迎来跨越式发展,很多基础工作并不完善。”黄春雨坦言。
“只有将基础信息予以完善,才能实现数字博物馆存在的意义,即将实体博物馆收藏的藏品在互联网公开,达到共享和互联互通的目的,并且希望借由互联网将更多观众吸引到实体博物馆,提高他们对博物馆文化的认同。”黄春雨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能将藏品信息挖掘得更充分全面,那么即便文物不存在,也可以通过数据复原,甚至可以通过数据进行无实物研究。
黄春雨也认为,想让文物活起来不能仅依靠数字博物馆。“让文物‘活起来’是让过去的物品穿越时间的间隔与现代相连,让观众从文物中学习古人的智慧和力量,甚至与现代的思维碰撞出火花。而这些都不是简单的陈列和历史背景介绍就能实现的。只有感受到了文化的智慧和了解古人的世界观,才能体现文物的价值,让文物‘活起来’。”
事实上,黄春雨曾经带学生做过的相关调查发现,利用数字博物馆的人低于到实体博物馆参观的人,而且经常浏览数字博物馆的人往往对考古或历史感兴趣,属于固定群体,“他们不能等同于大众”。
“我们要清楚地知道,做数字博物馆的目的是什么,而不能只是简单地跟随时代步伐,要让数字博物馆真正发挥作用。”黄春雨强调,想让文物“活起来”,可以用多种方式构建展览体系,并组织不同的主题,甚至可以带领博物馆“走出去”,走向社区和学校,让更多的人了解博物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