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罗马式建筑的发展,中厅越来越高。在罗马式建筑的基础上,工匠们吸收不同地区的建筑特色后形成了独特的哥特式建筑风格。与罗马式教堂“纯粹的宗教活动场地”不同,哥特式教堂还是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哥特式建筑流行于12—15世纪,其建筑特色在于尖拱式,即线条轻快的尖拱券、直插云天的尖塔、轻盈剔透的飞扶壁和彩色玻璃镶嵌的门窗。代表性建筑有科隆大教堂、米兰大教堂、巴黎圣母院和伦敦西敏寺。
科隆大教堂(图二)是以两座最高塔为主门,内部以十字形平面为主体的建筑群。大教堂长144.5米,宽86米。教堂外形除两座高塔之外,还有1.1万座小尖塔烘托。教堂四壁用总面积多达1万多平方米的彩色玻璃窗进行装饰,以《圣经》故事为内容,色彩绚丽斑斓,将整个大教堂衬托得十分庄严和神圣。米兰大教堂特色在于高高的花窗、直立的扶壁以及135座尖塔。巴黎圣母院的特点是高耸挺拔、辉煌壮丽,整个建筑庄严和谐。“朝天空屹立的尖形塔”使哥特式教堂向上发展的动势很强,似尽其所能地接近上帝,凸显了来世灵魂飞升进入天堂安息的宗教信念。
16—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巴洛克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堂皇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的空间。受人文主义思潮影响,教会逐渐世俗化,在建筑和艺术上开始以炫耀权势、表现豪华奢侈为美,罗马新建筑趋向于豪奢富丽。罗马教皇西克斯图斯五世曾说:“罗马不仅需要神佑,不仅需要神圣的和精神的力量,而且也需要美,美保证安逸和世俗的点缀”。巴洛克风格追求铺张华丽的风格正好与教会炫耀上帝恩典和荣耀的目的相符,因而得到教会的推崇,圣彼得大教堂是文艺复兴运动时期巴洛克风格建筑艺术的最高体现。
圣彼得大教堂(图三)为传统的拉丁十字结构,但内部金碧辉煌,到处是色彩艳丽的图案、栩栩如生的塑像和精美细致的浮雕。巴洛克建筑打破了建筑、雕塑和绘画的界限,使它们相互渗透。教堂中央著名的大拱形屋顶由无数色泽鲜艳的镶壁画和彩色玻璃精装而成。圆顶下是用贝尼尼创作的青铜华盖覆盖着的教皇祭坛,青铜华盖由四根螺旋形的铜柱支撑。其螺旋形的柱身、螺纹花饰、强烈的光影对比及动态的雕塑,反映出巴洛克求新求奇的特征。圣彼得广场(图四)呈椭圆形,以方尖碑为中心,广场四周以两道由284根石柱支撑的柱廊环绕,与高大的教堂相应。广场追求强烈的光影变化,加强透视效果以突出主体建筑,是巴洛克式广场的代表性建筑。
法国古典主义理论家布隆代尔认为,古典柱式给予其他一切以度量规则。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建筑本身的发展,古典主义建筑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现代主义建筑师们要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与工业化社会相适应的崭新建筑。
朗香教堂(图五)是现代主义教堂建筑的代表。朗香教堂仅有一层楼高。教堂造型奇异,平面不规则,不仅屋顶造型使用曲线,墙体也是弯曲的,甚至是歪斜着的。粗糙的白色墙面上开着大大小小的方形或矩形的窗洞,上面嵌着彩色玻璃。沉重的屋顶向上翻卷着,与墙体之间留有一定的空隙,使屋顶的自然光射入室内,产生非常奇特的光线效应。朗香教堂的设计体现了建筑大师柯布西耶对现代宗教的理解,奇特扭曲的教堂造型,隐喻了现代人对宗教信仰的矛盾心态。其成功之处在于运用现代建筑材料,以现代人的思维方式表现了现代人对宗教的理解,以满足现代宗教信仰者们的精神需要和审美追求。随着朗香教堂出现,更多的新式现代教堂脱颖而出。
天主教建筑艺术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各个时代和地区的文化艺术元素,也为风格各异的现代建筑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丰富艺术源泉。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哲学院)
http://sscp.cssn.cn/xkpd/zjx_20158/201407/t20140709_1245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