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源堂,是一座具有古典主义特征的西洋建筑,位于南开大学校园南侧,始建于1923年,曾是追寻真知的科学馆。如今屹立百年,见证了南开大学的创办发展,也是当时全校最考究的一栋建筑。追溯这栋建筑的诞生,时任南开大学化学系主任的邱宗岳教授功不可没。
南开大学校史研究室主任肖光文在接受采访时说:“当时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到中国来考察中国高等教育,但是不太了解南开大学的教育教学水平。当时张伯苓校长就安排邱宗岳给洛克菲勒基金会考察团讲一堂化学课,并且是双语教学。他们听完课后评价非常高,对南开的教育教学水平表示高度的肯定,决定捐助这个楼。”
思源堂成为培养人才的摇篮,物理学家吴大猷、数学家陈省身都曾是思源堂里的莘莘学子,思源堂是私立南开大学辉煌的象征。1919年南开大学创建时,学生只有96名,校园内的建筑物几乎都是依靠捐赠陆续建成的。理科教学楼——思源堂,学校行政办公楼兼文商科教学楼——秀山堂,木斋图书馆相继建成,20世纪20年代末,南开大学初见规模。
1935年初秋,“九一八”事变4周年前夕,张伯苓校长在南开大学开学典礼上向全体师生发出了著名的“爱国三问”——“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句句振聋发聩,发人深省。这既是历史之问,也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
1937年,卢沟桥的枪声震碎中国夜空。日军攻占北平、天津,南开大学校园成为侵略者炮火攻击的目标,在持续两天的轰炸后,南开大学37栋建筑,10万册中文图书,4500册西文图书和全部教学设备毁于一旦。木斋图书馆、秀山堂化作一片瓦砾,唯有思源堂,虽千疮百孔,却傲然屹立。
随后,南开、北大、清华,三校联合,8年弦歌不辍,缔造了西南联大的传奇。刚毅坚卓,传薪播火,与国同在,为中华保留读书种子。抗日战争胜利后,南开大学迁回天津并改为国立。1949年新中国成立,南开大学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新闻链接:http://jinwanbaoepaper.enorth.com.cn/jwb/h5/html5/2023-04/18/content_15370_7584305.htm
审核:韦承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