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南开故事
苏秉琦在南开大学演讲
来源: 今晚报6月17日13版发稿时间:2015-06-18 09:01

  陈雍

  1994年11月中旬,八十五岁高龄的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教授来天津考察指导工作。19日应南开大学历史系邀请,在南开大学“谊园”做了题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考古学派》演讲。他说:“我与南开大学的缘分,还是在我读中学时结下的,因此尽管是第一次来,南开这个名字对我而言却十分有亲切感。”他的老家在河北高阳,当年南开经济研究所深入细致研究高阳土布织造的事情,给他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苏先生说,这次大家请他谈一谈有关考古学的“中国学派”问题,这个题目,大概有些雅俗共赏吧。到南开来演讲,他做了准备,还特意带来两本新出版的书:一本是他的论文集《华人·龙的传人·中国人——考古寻根记》,另一本是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二卷《远古时代》。

  《考古寻根记》是苏秉琦1984年以来十年间的文章和讲话结集,书名取自书里一篇文章的题目。他在演讲中说:“长期以来,人们对考古学有误解,认为它跟挖坟掘墓或跟古董行没什么区别,这里的‘寻根’二字,或者算是一个考古学工作者对它的剖白吧。这篇文章(指作为书名的那篇文章)1987年9月发表于《中国建设》后,10月份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1988年的高考语文试题中,用它作为阅读试题——我们的考古学到这时,应该说在科学化的基础上,已经可以为大众写些通俗性的普及文章了。一个学科,应该有一些通俗化和大众化的东西,即‘以科学理论武装人’,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学科存在的必要性又在哪里呢?”我理解,苏先生说的“考古学寻根”,就是要通过考古学重建中国史前史;考古学“通俗化和大众化”,就是要把考古学植根于人民大众。

  我深受这次演讲的启发,1998年5月在市历史博物馆搞了个“天津寻根——天津考古四十年特展”。展览包括“天津的古环境”“天津人文的由来”“留住天津的历史”几个部分,很多观众认为,这个展览用考古材料讲天津历史,既专业又通俗易懂,让人感到很新鲜。

  《远古时代》是由苏秉琦主编,张忠培教授、严文明教授以及他们的学生共同撰写。苏先生在演讲里说:“另外这本书,是远古时代的中国历史,也就是没有文字的那个时代的中国历史。有些学者,比如季羡林先生就曾呼吁过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这本书算是对这种呼吁的回答吧。撰写远古时代的历史,需要将考古材料与历史文献进行整合。五千年的文明并不是一句虚妄的话。现在随着考古学的发展,使我们有可能将历史文献材料与考古资料整合,来重新构筑中国的史前史。”苏先生在《远古时代》序言中指出:“中国的远古历史涉及两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一是从猿到人,二是从氏族到国家。二者虽都是世界范围的课题,但都与中国远古历史密切相关。”

  苏秉琦先生始终以考古学文化为立足点,用“区系类型说”“满天星斗”和“方国—封国—帝国”文明起源模式等一系列理论学说,有力推动了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考古学派的重要内容。

编辑:聂际慈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数学、统计学与交叉科学博士...
南开五篇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南开大学首届教材建设奖优秀...
【关注天开园】“创新驱动·产...
南开大学与中信资本签署战略...
李宝荣教授应邀做客“中国式...
南开大学召开教代会工会2024...
专家学者南开研讨“蔡和森、...
【关注天开园】天开瑞来:农...
【关注天开园】人工智能赋能...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