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南开大学报
【1179期】平章起: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 以创新为驱动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来源: 南开大学报发稿时间:2012-12-06 09:06


 

  党的十八大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也为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制定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战略。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以理论创新为引擎驱动科学发展;把以人为本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驱动科学发展;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以自主创新为目标驱动科学发展;把统筹兼顾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以协同创新为机制驱动科学发展。
  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以理论创新为引擎驱动发展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如此辉煌的发展目标一步也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的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和条件,而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理论创新,从根本上说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
  理论创新源于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深刻把握社会历史发展基本矛盾和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根本目的在于指导社会实践,“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较之虚无缥缈的经院哲学,马克思主义是用来指导实践的,是实践着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国社会实际、指导中国社会实践的必然结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就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理论创新驱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两大理论成果,而且伴随着实践的深入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将会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综观两大理论成果的形成过程以及指导实践的具体运用,思维方式的转变起着关键的作用。解放思想是社会实践的思维方式,“始终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统一,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重要法宝,也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的思想武器。
  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驱动发展
以人为本,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推动科学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改革的标准就是人民利益实现的最大化。改革创新从根本上来说是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因此改革创新就会成为我们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动力源泉。新世纪新阶段,破解难题、驱动发展的关键是坚持以人为本,继续推进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需要注重顶层设计。所谓顶层设计,就是用系统、全面的视角,审视系统建设中涉及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和要素之间的关系,实现统筹、协调发展的目的。只有加强改革创新的顶层设计,“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以宏大的视野、整体性的思维、统筹的手段,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切实增强改革创新的科学性和导向性,真正为中国应对人类历史上从未经历过的挑战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
  改革创新需要倾听人民的声音。注重“顶层设计”并不意味着改革创新只是党中央和政府的事情,与普通老百姓无关,相反,“顶层设计”更需要倾听“人民群众的声音”。改革创新需要倾听“人民声音”,其关键是深入了解百姓的所思、所想、所需,始终将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改革创新的着眼点,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权利的实现,以制度形式彰显共产党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民本情怀。顶层设计与人民声音的辩证统一是改革创新的基本准则,倾听人民声音是实施顶层设计的现实土壤,强化顶层设计则是确保人民声音得以体现的制度要求。
  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以自主创新为目标驱动发展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新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全面提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些新要求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建设总格局,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科技与文化的高度融合是现代发展的显著特征,全面协调可持续指导下的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根本上是要坚持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的辩证统一。
  科技创新是提高国家硬实力的战略支撑。当前“我国科技发展已经进入重要跃升期,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但“我国科技投入总量不足、原始创新能力偏低、科技资源分散重复、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等诸多问题虽有好转,但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肩负起科教兴国的重任,根本上还是要加强原始创新和突破创新能力的培育。通过体制机制革新、加强重大核心技术攻关、高新技术产业建设,注重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努力形成以自主技术、自主品牌为核心的自主创新局面,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文化创新是提高国家软实力的基本途径。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最早提出“软实力”概念,强调文化是继经济和军事实力之后,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又一重要力量。文化领域的竞争与博弈也日益成为考量一个国家文化创新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指标。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召之下,文化的自觉自信自强与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之路,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新形势下自我创新的新主张。人的思想观念的现代化是促进现代化事业的核心和灵魂。文化观念和思维方式创新是现代人自主创新能力得以提升的思想前提,“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可以极大地丰富现代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以协同创新为机制驱动发展
统筹兼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需要以协同创新的机制作保障。所谓协同创新,“是以需求为导向,汇聚政产学研多方创新力量,通过开展全面而深度的合作,重点解决国家重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行业产业发展中的共性问题、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和文化传承创新的突出问题。”
  协同创新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协同创新是科学发展观在实践层面的具体展开,是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的实际应用。既要依靠宏观层面引导调控的外部驱动,打造创新发展的高端平台,调动优势资源的充分利用,又重视中观和微观层面资源要素内在潜力的开发,最终实现国家和地方、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生产和科研的深度融合,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
  协同创新驱动科学发展的基本维度。协同创新既可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国家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弥补后发国家建设现代化的技术欠缺。“多元、融合、动态、持续”的协同创新模式,可以促进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凝聚创新力量,更有利于人类重大创新技术的诞生。协同创新机制作用的发挥是一个发展着的过程,“2011”计划的推进是协同创新机制在教育系统应用的初步探索,相信随着组织管理、制度体制的逐步完善和思想认识的深入,协同创新机制必将会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编辑:韩诚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南开团队最新研究成果登上《...
南开大学示范微党课在央媒多...
南开大学助力天津市人工智能...
【庆祝第40个教师节】南开大...
第二十六届中国机器人及人工...
【庆祝第40个教师节】南开两...
南开大学2024级新生开学典礼...
【乡村工作站巡礼】 共拓低碳...
南开大学喜迎6000余名硕博新生
学校部署新学期实验室安全工作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