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南开故事
永不消逝的光波——追记著名光学科学家、南开大学原校长母国光院士
来源: 南开大学报发稿时间:2012-05-18 20:16

  科技日报通讯员 张剑 记者 冯国梧

  他是中国光学事业的开拓者和带头人,以毕生之力开创出中国白光光学事业发展的新天地;他是高瞻远瞩的科学家,为科教事业和国家发展殚精竭虑、指引方向;因为对科学事业的献身,他成为中国光学界继王大珩之后的又一位标志性人物。

  著名光学科学家、南开大学原校长母国光院士,这位受人尊敬和爱戴的科学巨匠在2012年4月离开了他挚爱的事业,给世界留下了永恒的光华。

  开辟光学事业新天地

  光学对母国光有着磁石般的吸引力,在近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他从未停止过追随光的脚步。

  上世纪60年代初,母国光作为“光谱析钢仪”的设计者,完成了该产品的研发和制造,有效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在国内外获得巨大经济效益。此后,他又在国内开创了傅立叶干涉调频分光技术的研究。

  上世纪70年代初,我国开始了彩色电视的研发工作,母国光出任这项技术天津地区的负责人。在当时学术资源和设备极度匮乏的条件下,他带领科研人员经过3年的艰苦奋斗,设计了彩色分光系统、变焦距物镜等,自主研制出彩色显像管涂屏专用光学校正镜,为我国彩色电视技术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80年,母国光作为访问学者来到美国维恩州州立大学,他和同行们应用白光光学信息处理技术,把褪色胶片的三原色在空间上分离开,用饱和度高的三原色滤色片对分开的三原色信息进行滤波,再现的图像色彩几乎可以乱真。

  诺贝尔奖得主、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看了母国光的实验后赞不绝口:“这是活的物理,真是妙极了!”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的著名专家一致赞叹:这是代表着世界顶尖水平的光学实验!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母国光和他的同伴们完成了用黑白胶片做彩色摄影的课题研究,并成功将实验结果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这项成果被新华社评为中国十大科技新闻之一,并获国家发明奖。

  半个多世纪以来,母国光先后设计研制了光谱镜、多用光谱仪、水准仪、投影物镜、彩色摄像机焦距镜头及彩色的三色系统等多种光学仪器,为我国光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编著的《光学》是我国第一部基础光学教科书,他的译著《光学仪器理论》(部分)、《光学成就》及《光学信息处理》等书,在我国光学界受到了广泛关注和好评。

  建言国家科教发展

  1979年,母国光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交流考察,“当时我惊奇地发现,美国人是把光学作为一门单独的科学来研究的,偏重应用,而我国则模仿苏联把光学放在了物理学院,偏重基础理论研究。”

  1981年归国之后,母国光就跟教育部建议将光学从物理学科中分离出来,作为单独的学科分支培养发展。这一建议受到了教育部的高度重视。1984年,由母国光一手创办的现代光学研究所在南开大学成立,目光瞄准应用领域。多年来,南开大学现代光学研究所已承担973项目5个,培养的年轻人才不计其数,教师队伍的平均年龄仅38岁,形成了一支实力强劲的青年学术梯队。

  1986年,母国光出任南开大学校长。他将目光投向世界,认为“只有接轨国际才有未来”。在他的努力奔走下,南开大学早在80年代便与德国海德堡大学等世界一流名校“联姻”,每年选拔20名南开学子赴德攻读博士学位,由海德堡大学提供全额奖学金。3年后,首批学成归国的“洋博士”们重返母校,很快成为南开师资的新生力量。“令我惊喜的是,原先派去的20人回来时变成了23人——那3个是前去陪读的家属,后来也回南开执教了”,母国光回忆起来高兴得合不拢嘴。

  后来,这批有机会最早接触到国际先进科技水平的南开学子,为世界光学研究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2007年当选美国科学界50杰的光学家荣海生,便是当年首批选派出国的20名学生之一,他发明的眼镜波型性差测量,现在被广泛应用于激光校正视力。

  退休之后,母国光仍旧心系国家科技公益事业。2009年11月国家体改委批准在长春建立的中国光学科技馆,便是年逾古稀的母国光同王大珩、丁衡高、周炳琨等院士一起,联名致信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成果。

  高风亮节风范长存

  连日来,南开大学理科图书馆里庄严肃穆,哀乐低回,正厅上方悬挂着黑底白字的挽幛“沉痛悼念母国光同志”,挽幛下方是母先生的遗像。前来吊唁的师生校友以及校外各界人士络绎不绝,每人手中都有一个小册子,上面有母先生的生平介绍,封面上的母国光目视远方,亲切而平易。

  来自全国各地的30多位两院院士,90多家机关、高校、研究所、科研机构,各界人士1500多人专程来送他们最尊敬的科学巨匠。

  “母先生是一个非常让我敬佩的人,他确实是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中国的光学事业。”中国光学学会理事长、清华大学教授周炳琨院士回忆起母国光,仍感慨不已。

  “他是一个平易近人但工作又很讲原则的人,我最敬佩的是他的敬业精神,在他那里没有节假日一说,我们经常开玩笑说,‘谁在母先生手下工作,就太累了’。”1970年起就和母国光一起工作、现已退休的南开大学现代光学研究所原常务副所长方志良教授动情地回忆。

  2010年,已经80高龄的母国光出任南开大学学风建设委员会主任,每半年召开一次会议,审议关于学风建设的重大事项。学校顾及他的高龄,要帮把手,说写完后让他看看签个字就行,但他执意要亲自写审议意见,从不让人代劳。

  “先生不仅在学术上才识过人,思路敏捷,在品德修养上也是高风亮节,世人敬仰。”他的助理赵星说,“他对一些事有着强烈的爱与恨,疾恶如仇,不追风媚俗,具有一身正气。这种高贵的品德和他本人在科学技术上的造诣是那么相得益彰。”

  “近十余年,我有幸受母先生的指导和教诲,得到不少教益,终身难以忘怀。”赵星说,“他坦荡宽广的胸怀,正直刚毅的品德,博大精深的学问,卓越进取的精神,平易近人的作风,关爱青年的情感,以及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标杆和旗帜。”(原载2012年4月21日《科技日报》,转载时略有改动)

编辑:韩诚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教育家精神万里行】南开大...
南开育人模式入选全国来华留...
教育部哲学社科重大专项“创...
乌兹别克斯坦主流媒体代表团...
学校召开党委常委会(扩大)...
【学习教育】校党委理论学习...
南开大学举办中青年干部理想...
IUPAC原主席Javier Garcia-Ma...
天津市委副书记、市委教育工...
中国世界经济学会第十四届国...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