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杰
如今的读者难以想象40年前的购书狂热,“从半夜就开始排队,等到新华书店早上一开门,玻璃柜台马上就被挤烂了,很多书几乎当场就决定再版”。人们抢购的是一套封面黑白两色、小32开本、装帧简朴且有后现代风格的学术丛书《走向未来》,这一景象是这套丛书的编委之一刘东记下的。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毛尖说起,那时在大学校园里,但凡自己觉得有点深度的人,一定是看过《走向未来》丛书的,谈恋爱的时候,谈谈《走向未来》,那事情基本上就成了。
可以说,《走向未来》等一类思想性丛书掀起的热风吹遍全国。当今中年以上的读者,或多或少都读过其中的几种。
《走向未来》丛书的出版单位是四川人民出版社,这套丛书自1983年4月筹备,1984年2月开始出版,当年第一批出版12种。它一问世,就备受各方关注,曾写入四川省改革开放大事记。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社会上流行“三信危机”(信仰、信任、信心)。人们对严肃的出版图书,特别是社科、政治读物的兴趣不高,甚至有反感,导致出现“读者不愿读、作者不愿作、卖者不愿卖、编者不愿编”的现象。人们对于用陈旧的知识理论、僵化的思想方法、过时的体系模式,阐述、解释社会生活的新问题,很不满足,迫切需要新鲜,有开拓性,能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的理论、知识和科学方法的书籍。
这是个思想解冻的时刻,在中青年一代中产生出文化的饥渴者和盗火者,《走向未来》等一批启蒙性丛书应运而生。《走向未来》丛书跨越古今中外,覆盖交叉多个学科,5年累计出版74种,以本土著作为主,占50种;译著为辅,占24种。丛书的问世,预示着新一代学人崭露学术前沿。南开大学新开湖畔的两位青年学者即是如此。
哲学系1978级的殷陆君根据美国斯坦福大学社会学教授英格尔斯的著述《走向现代化——六个发展中国家的个人变化》,编译《人的现代化——心理·思想·态度·行为》一书,作为《走向未来》丛书之一,推出后轰动一时,回答了人们关心怎样成为现代人的问题。全书16.4万字,1985年4月第1版第1次印刷,印数达82500册。该书出版至今整整40年了。
殷陆君是全校闻名的才子,恢复高考后,只有初中学历的他从新疆考入南开大学哲学系,追随方克立教授。他在南开时的英语顶呱呱,故如“求知饥饿症”的同学一般到处“蹭课”,特别是外教的新课。1983年,《走向现代化》的作者英格尔斯首次来华,到南开为社会学硕士班讲授“现代化社会学”(即“社会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殷陆君很有可能接触过英格尔斯。痛惜殷陆君英年早逝,再不能向他本人求证。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殷陆君赴美留学,在斯坦福大学研究比较宗教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后,在路易斯安纳大学任教。1988年5月在国内三联书店出版《理解的命运——解释学初论》,第1版开印15000册,是中国学者第一次系统研究介绍域外解释学,署笔名“殷鼎”,以致迄今有读者不知“殷陆君”和“殷鼎”为同一人。
此后殷陆君重返斯坦福大学读MBA(工商管理硕士),毕业后以“殷鼎博士”身份进入商界,担纲喜来登酒店和假日酒店集团亚太区总裁,后回国出任上海新天地总经理,主持过北京前门大栅栏区改造工程和杭州西溪湿地公园规划建设,打造了“城市文化遗产精品酒店”上海首席公馆。但他说:“我首先是个知识分子。”一位才华出众的学者,转变为职业首席执行官,直接参与历史文化形态的现代化转化,终成南开“奇人”。
《走向未来》丛书1987年5月出版《以权力制约权力》,是南开哲学系另一才子朱光磊的作品。政治学专家称他为“超级本科生”。因为这本书的第一稿,是朱光磊大学本科的毕业论文。他在准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硕士研究生考试的同时,写出了5万多字,取名为《分权论研究纲要》。1986年年初,《走向未来》丛书编委会的编辑得知他的初稿,鼓励他拓展问题的研究,字数扩至11.5万。
朱光磊保存这本书的底稿16万字。分权的概念诞生300余年,朱光磊追寻分权论的历史源头、内在逻辑、特殊本质以及分权制的主要模式,运行有哪些经验教训。这本书既是朱光磊的处女作,也是其成名作,填补了国内政治哲学和政治制度史研究的一项空白。本科生的优秀作品能够列入《走向未来》丛书,也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学术思想解放的一个印证。
“政治是我的责任,科学是我的嗜好。”思想家托马斯·杰斐逊的名言给朱光磊以启示,《以权力制约权力》一书的出版,标志他从哲学探索走向政治学的探究,“分门别类的、罗列实例的、‘板块结构’式的研究方法,已经远远不够了。政治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思考的力量来推动”,这是作者40年前写在书中引言的内容。朱光磊现为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讲席教授、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他的成名作第一版印数107000册,恰巧去年他和博士生发表的热门论文《现阶段中国阶层格局变化的十大新特点》,微信阅读量又是一个“10万+”。他研究中国社会阶层结构问题34年,以娴熟的分析、大气的表述、周延的判断,引起了广泛关注,恰与40年前社会思潮的激荡形成对应。
《走向未来》丛书的作者是盗火者,他们赓续近代以来严复诸先贤启蒙国人、传播新知的事业,开辟了建设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理论原点,代表了彼时学人思考昨天、今天和明天的成果,堪称立言之功。
原文链接:http://jinwanbaoepaper.enorth.com.cn/jwb/html/2025-04/22/content_87660_2095360.htm
审核:韦承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