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杨洁)
就业之艰,青年之困;青年之求,国家之念。
就业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生活,是家事,也是国事。解决千万规模应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让毕业生“找得到、留得住、干得好”是推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题眼。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构建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有关工作作出部署。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文,系统部署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声势大,力度强。这是一个重要的节点,也释放了一个强烈的信号,给千万高校毕业生就业求职带来新希冀。
2024年年底到2025年年初,一揽子就业政策出台。2024年11月,《教育部关于做好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明确,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供需适配、充分发挥促就业政策的引领作用、开发更多有利于发挥所学所长的就业岗位等。今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5届高校毕业生“春季促就业攻坚行动”的通知》强调,推进建设各类就业市场,促进人才供需对接;实施就业能力提升“双千”计划,开展人工智能赋能就业行动。
从阶段性重点任务部署,到加快构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从具体行动到战略层面,释放“坚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的重要信号,形成了一套有体系、有闭环的服务高校毕业生就业新政。
“构建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是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的重要着力点。”教育部高校学生司(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司)负责人提到,《意见》出台后,将有效推动落实立德树人,进一步优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体制机制,解决好人力资源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就业矛盾,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深意:将优化培养供给体系置于首位
紧跟总体要求,《意见》第二部分用大量笔墨强调“优化培养供给体系”的就业政策。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司)负责人概括其中要点:一是聚焦人才需求侧,提出科学研判人才发展趋势及供需状况;二是聚焦教育供给侧,提出动态调整高等教育专业和资源结构布局;三是强化就业端反馈,提出完善招生计划、人才培养与就业联动机制。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纵深推进,高校毕业生已成为我国城镇新增就业绝对主体,预计今后10年高校毕业生总量还会持续增长。破解社会需求真实性、教育供给有效性、供需适配精准性的问题,成为当前教育系统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教育部高校学生司(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司)负责人说。
将优化培养供给体系置于首位,这一信号与2024年教育部推动的最大力度专业动态调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024年本科专业布点调整与《意见》一脉相承。”南开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陈雨露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解释,这一系列举措均以破解结构性矛盾为目标,通过针对性引导加大专业布局优化力度,推动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与关键领域人才紧缺、国家战略需求的联动适配,形成“招生-培养-就业-反馈”的闭环调节体系。
以南开大学为例,该校成立了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推进新文科、新工科和新医科建设,强化“学科+产业”协同创新,增设战略性新兴专业,正是政策执行的“需求牵引供给”逻辑的生动体现。
“需求牵引供给”“就业影响专业布局”的信号不断释放。
在陈雨露看来,《意见》提出以供需适配为导向动态调整专业和资源结构,其深意在于破解当前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错配的结构性矛盾。通过强化就业反馈机制,推动高校从“被动适应”转向“主动引领”,将就业质量作为资源配置的核心依据,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诚意:促进人岗对接部署校园招聘体系
“强化校园招聘和就业市场服务是应对当前就业形势的必要之举。”北京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主任匡校震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提到,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呈现“总量压力需求下降与结构性矛盾并存”的特征,就业难成为高校就业工作者的普遍感受。
匡校震列举了一组数据:2023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1158万,2024年达到1179万,2025年预计达1222万人,叠加留学归国人员及往届未就业群体,每年青年就业群体规模尤为庞大。
“在此形势下,做好校园招聘和就业市场服务工作,充分利用好存量市场,发挥好存量市场对毕业生的吸纳作用,无疑将对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缓解就业压力起到重要催化作用。”匡校震说。
《意见》在“健全求职招聘体系”方面制定了诚意十足的“路线图”:强化校园招聘和就业市场服务;推进重点领域人才服务;优化规范招聘安排和秩序;发挥多元主体作用。
在“强化校园招聘和就业市场服务”层面,《意见》强调,推动校内外招聘资源共享,建设一批区域性、行业性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
北京交通大学就业与创业指导中心副主任梁英提到,学校把培养和输送更多优秀毕业生到“交通强国”等国家战略领域建功立业,作为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航空航天”“交通强国”“地方政府招才引智”等大中型供需双选会在校园展开。面向2025届毕业生,北京交通大学已举办线下招聘会413场,其中行业类、区域类、企业集团类中等规模招聘会25场,大型供需双选会5场,累计推送招聘信息1.5万余条,提供就业岗位8万余个。
《意见》的出台进一步指明方向。梁英提到,学校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和学科专业优势,正支持学院结合学科专业特色举办专而优、小而精的专场招聘会。
此外,在“推进重点领域人才服务”层面,《意见》明确,实施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支持校企联合培养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
这一政策可在多所高校的招聘会上看到先行先试的探索经验。3月,在清华大学年度规模最大的校园招聘会——2025届毕业生春季大型就业洽谈会上,来自30个省(区、市)共计720余家用人单位参会,累计提供上万个招聘职位,涵盖信息技术、制造业、能源业、国防科技工业等重点领域行业。
“清华大学一直在持续推进行业和地域的优化专项行动,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引导学生到国家最需要的战略行业就业,服务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清华大学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主任谢矜说。
陈雨露认为,《意见》强调就业市场的区域性和行业性特征,旨在通过整合地方产业资源与高校特色学科优势,形成精准对接的人才供需网络。该政策促进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业共建平台和联合研发团队,既解决区域产业升级的人才缺口,又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大力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良性发展。
暖意:综合考量构建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
如今,我国高等教育迈入普及化阶段。高校毕业生规模从2022年起连续3年突破千万。2025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222万人,同比增加43万人。
构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需要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
《意见》除了关注“优化培养供给体系”“强化就业指导体系”“健全求职招聘体系”等方面内容,还给予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实打实的暖心政策。
《意见》明确,畅通高校就业指导教师职业发展路径,发布职业标准,将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纳入高校教师职称评审,鼓励就业指导教师等申报相应职称,支持就业指导骨干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打造一批高水平就业指导教师培训实践基地,常态化开展轮训和专题研修。
东北师范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副主任、副教授李健提到,目前并非所有高校就业指导教师都可以参加职称评审,部分高校就业指导教师职业发展路径亟待打通。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可以有效解决队伍职业发展问题以及队伍专业化问题。
此外,在完善帮扶援助体系方面,《意见》明确,健全困难帮扶机制,如按规定将符合条件的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范围。加强帮扶对象能力培训,实施“宏志助航”就业能力培训项目,有序扩大培训覆盖面,提升培训帮扶实效。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大学生就业是千家万户的“心头事”。
今年是《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发布的首年。“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机制”的战略性要求已经明确。为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意见》带着深意、诚意、暖意,为大学生就业“铺石子”“搭梯子”,逐步破解就业这一民生难题,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激发活力,根植动力,促进学生就业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原文链接:https://zqb.cyol.com/pad/content/202504/09/content_409527.html?isshow=1
审核:韦承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