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媒体南开
今晚报:纵横三学甘当“铺路石子” ——读《来新夏文集》札记
来源: 今晚报20250311第19版发稿时间:2025-03-14 09:53
张元卿

      《来新夏文集》的出版,为研究来新夏(1923—2014)的学术成果与治学特色提供了一个空前完备的文本。他在历史学、方志学、图书文献学这三个领域做出了一般学人难以企及的成果,很多研究者都在探究其何以能有纵横三学的学术成就。

  来新夏先生学问博大深厚的基础在于他“具有历史文献学的深厚学养”。任何一种学问的养成与升华,基础都在于历史文献的积累与认知。他与人谈治学时曾说:“……往往有独特成就的人并非出身于本专业,这大概是因为本专业人对本专业思维每每局囿于意料之中,而于他专业则所见所思时或可出于意料之外。所以我在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学基础之后,又深入到目录学、文献学、方志学、图书馆学等领域,并先后做出了这些领域和学科的始基工作。我想,这对有志于献身学术的人来说,不啻为一种可供参考的所谓‘经验’。”我想来新夏先生所说的“一定的历史学基础”就是历史文献学的学养。他与一般学者不同之处在于,一般学者对于目录学、文献学、方志学只是通,可他不止步于通,更求其专,终至邃密,而成三学。

  来新夏先生在某次访谈中说:“我认为学术应该博涉多通,不能拘于一端,这样才能思路开阔,相辅相成,取得更大的学术成果。”对于一般人而言,不专则难工,专则志局于此。来新夏先生则是能专而不局于所专,博涉多优,以深厚之基成就博大之局。

  如果来新夏先生晚年只注意巩固“三学”,其影响主要还在学术圈,可他更希望能将“三学”转化为“为人”之学,反哺当下民众,让更多民众受益。他曾说:“在丰厚的资料和提要的基础上做学问能有所发明,独抒新见,写出论著来固属可贵,但我觉得在学术界更应提倡一种‘为人’之学。从多年的教学与实践中,我发现人们为了论史证史,需从浩繁的史籍中去搜集资料时,大都是穷年累月,孜孜不倦,各自为政地检读爬梳,最后完成一种或几种个人论著,但却没有给后人留下方便。如果有一些人肯分门别类检查资料底数,编写一些工具书,那不就可让另一些人不走或少走重复路吗?这就是由少数人为多数人摆好‘梯子’,或者说甘当‘铺路石子’。”

  那如何才能实践“为人”之学,当好“铺路石子”呢?从来新夏先生晚年的所作所为看,其主要是从随笔写作和支持民间学术研究两方面来做“铺路石子”。为学要反哺社会,就要讲求方法,找到合适的呈现方式。他的做法是致力于学术随笔的写作,化艰深为平易,与更广泛的读者对话。我觉得来新夏先生找到学术随笔这种能行其学的写作样式,才使得他的“三学”和其他杂学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影响了更多人。勤写随笔之外,来新夏先生支持家乡萧山建方志馆,参与民间读书年会,支持《天津记忆》团队和问津书院的学术活动,使得他的学问在社会上赢得了更多的知音,也为很多民间研究者真正走进学术殿堂提供了可以攀登的“梯子”。

  专而不韧,无以尽精微,专而不通,难以致广大,而真正致广大,要反哺民众,让学术之火,代代相传。来新夏先生的学问不仅支撑起了他个人的职业,同时又在不断地学以致用中将其专业学问反哺于普通研究者,反哺于广大民众,真正做到了淑世润身。

  2003年来新夏先生在《青史凭谁定是非》中写道:“一个人的伟大正在于能善处逆境,毫不气馁,挣扎奋进,始终不渝地以不怕天磨的苦斗精神去写自己的历史。尤其是人到老年,由于身心交衰容易退坡,甘于自怡,期望回馈,以致虚耗了美好的夕阳。我认为,尽管他人如何祝祷安享晚年,但自己仍应有不断奉献的精神,为社会,为民众,或多或少地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完整地写好自己的全部历史,不留空白!”这样的人生境界,我很难达到,但心向往之。

  原文链接:http://jinwanbaoepaper.enorth.com.cn/jwb/html/2025-03/11/content_87662_1938432.htm

  审核:韦承金

编辑:南欣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我校三项目入选2025年度高校...
南开团队在重味介子稀有衰变...
杨庆山会见南开北京校友会一行
学校召开专兼职纪检干部会议
全国两会上的“南开之声”
喀什大学党委书记一行来访南开
南开化学学科首次进入ESI全球...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一行...
学校举办财务专题培训
南开学子作品入展2024年全国...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