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文有传:南开园知见学人侧记》,韦承金著,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68.00元
■刘运峰
一本厚厚的书摆在案头,这是南开大学新闻中心《南开大学报》资深编辑韦承金的《斯文有传:南开园知见学人侧记》。
作者韦承金是一位“80后”,担任了十多年的《南开大学报》文艺副刊编辑,有缘结识了南开园中的近百位学人,撰写了几十万字的作品,其中的一部分,便结集为这本《斯文有传:南开园知见学人侧记》。
这本书中所介绍的南开学人,与韦承金所学的经济学专业相关的只有三四位,更多的则分布在其他领域,几乎每一位学人,都代表着一个专业方向。为了和这些学人对话,韦承金做了大量的案头准备。
在采访翻译家倪庆饩教授之前,韦承金搜集了倪教授的大量作品,在研读中找到了采访倪教授的切入点。比如,倪教授19岁时发表的译作《春之呼声》,柳亚子先生之子、南开大学英文系主任柳无忌对他的提携和关注,倪教授退休之后的“勇猛精进”、译著连连,对翻译境界的追求等等,都拉近了采访者和受访者之间的距离。
韦承金不仅研读这些学人的著作,而且探究这些学人的人生经历、治学心得,尤其值得称道的,他善于挖掘和寻找学人专业之外的另一面。比如,他对享誉世界的数学大师陈省身的记述,并没有重点介绍陈省身先生的数学成就,而是以极其鲜活的笔触,描写数学大师的诗情与哲思。他从发黄的旧资料中,找到了陈省身先生中学时期发表在《扶轮》校刊上的7篇诗歌和散文。尤其是新诗《纸鸢》,使人们看到了少年陈省身的浪漫才情。通过文中“喜读杂书的‘文艺少年’”“诗写天伦之乐、家国之思”“数学大师与文学巨匠的切磋琢磨”等小标题,可以体会到一位数学大师的人文修养和家国情怀。
在常人看来,学者大都表情严肃、生活枯燥、深居简出、不谙世故。但在韦承金笔下,这些学人都变得鲜活起来,使人感到他们就生活在我们身边,既有不同凡响之处,也有普通平凡的一面。
陈已同教授是一位数学家,但对昆曲情有独钟,在家中创办甲子曲社。每逢周末,众曲友调笙弄笛、品茗唱和。2004年,甲子曲社成立20周年,95岁高龄的陈先生深情地说:“我希望甲子曲社能长久地活动下去。期望年轻人能来甲子曲社唱曲。”并且说:“我喜欢昆曲,我不希望这么美的艺术没了。”陈先生的热心与坚守,也感动了年轻的韦承金,他后来加入甲子曲社,成为最年轻的会员。而今,他已是一名资深曲友,在南开园里接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力棒”。
化学家申泮文院士虽年过九旬,但依然坚持给本科生上课,是中国执教时间最长的化学老师——累计从教65年。老先生不仅老当益壮,而且“酷感”十足——骑自行车从来都是“上坡不下车,下坡不刹车”,因为体力好,所以“上坡不下车”;因为不服老,所以“下坡不刹车”。最为人们称道的,是老人在93岁的时候,竟然“赶时髦”地写起了“申泮文教育家博客”。而且,老人还针对一个化学名词的译法,在博客上与“打假”名人方舟子进行论战,博文有理有据而又不失风度,让无数青年学者赞叹不已。
集历史学家、文献学家、图书馆学家于一身的来新夏先生在“文革”中被红卫兵剃成“阴阳头”游街示众,由于来先生脑袋大于常人,高帽子戴不进去,红卫兵反复几次,只得放弃,来先生得以幸免。事后每每提起来,来先生都有几分得意,似乎享受了超常待遇。来先生曾主编《天津近代史》一书,因坚持请启功先生题签而拒绝某位大人物,使得本可以靠行政批文大量发行的书受阻,对此,来先生毫不后悔,认为自己这样做理所当然。
由于在南开大学求学、任教几十年,韦承金书中的许多人物,我大多都听说过,有的还比较熟悉。看到这本书,许多前辈的身影都浮现在眼前。如《尽心尽性 智圆行方》一文的主人公杨敬年先生。早在1983年政治学系恢复的时候,副系主任李晨棻老师就介绍说,南开的政治学系历史很早,杨敬年先生、王赣愚先生都曾经是政治学系的教授。我在一家杂志工作的时候,曾去采访95岁高龄的杨先生。杨先生谈自己的人生经历,谈自己的学术道路,谈自己对未来的展望。印象最深的,是杨先生刚刚翻译出版了《国富论》,他在书上为我题写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后来,我又拜访过杨先生几次,每当见到杨先生,就如同面对一座沉稳、厚重的山岳,令人感到一种力量,一种尊严。2006年,杨先生以108岁高龄去世,是南开有史以来最为长寿的教授,也是创造了生命奇迹和学术奇迹的教授。韦承金的文章,可以使人们更为全面地体会杨先生的人格魅力,从而受到深刻的启发。
在韦承金笔下,还有不少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韦承金对他们非常尊重,文章充满了感情。比如“人物速写”中的第一篇《我心中的“李大爷”》,用了几千字的篇幅深情回忆了南开大学新闻中心摄影师李星皎先生工作、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尤其提到为了拍好一张照片,李星皎竟然趴在地上选择角度,并对刚刚参加工作的韦承金说:“你在拍片子的时候,脑子得总想着怎么把片子拍好、怎么捕捉到那转瞬即逝的镜头,就会忘了自己是个什么姿势了。”在《小小竹笛的美育大课堂》一文中,韦承金记述石俊生老师为了让选修“中国竹笛吹奏入门”的同学们买到最实惠的好笛子,专门到乐器厂一一挑选竹笛和笛膜。石俊生的课不仅场场爆满,而且还吸引了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日本、越南等国家的留学生,有的留学生还通过了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的笛子考级……
通读这本《斯文有传:南开园知见学人侧记》,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字里行间的真诚。文如其人——韦承金真诚的性格使他形成了独特的文风。整本书以散文的方式呈现,没有夸张的渲染、人为的拔高和虚假的编造。这也让人深切地感到,只有真诚的文章才能打动人,才能传之久远。
原文链接:https://epaper.gmw.cn/zhdsb/html/2025-02/12/nw.D110000zhdsb_20250212_3-19.htm
审核:丛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