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媒体南开
光明日报:在那里游历 在那里呼吸——读《中国古典戏曲名作十讲》
来源: 光明日报2024年12月28日12版发稿时间:2024-12-30 08:45

  谈及古典戏曲,普通读者可能要问:我们今天的生活距离古典戏曲那么遥远,为什么要读、要看、要研究古典戏曲?我们从古典戏曲中能欣赏到怎样的美,体悟到怎样的古代世界?日前,当我读罢《中国古典戏曲名作十讲》一书,不免发出一声感叹:戏曲艺术是真正的大众艺术,古典戏曲对人们精神世界的滋养历久弥新。

  作者宁宗一开篇便告诉读者:“假如说文学是对生活的描述,电影是世界的窗口,那么戏曲便是社会的模型。”不错,社会的模型。它不是置身事外的描述,不是凭窗观望的审视,它是弥漫着人间烟火,流动着世故人情的模拟人生。宁宗一认为,戏曲不同于一般文学的特点就在于,它将艺术本身与现实人生置于同一时空。从这个意义上说,戏曲永远是活的。这本“大家”写的“小书”就是把古典戏曲活灵活现带到我们面前,又牵引着读者走到戏曲中去。

  《中国古典戏曲名作十讲》的十个专题里,有四个是谈关汉卿作品的,大概在作者的虚拟社会关系里,关汉卿是他的邻居或者挚友,作者总觉得在关汉卿身上可说的话最多。宁宗一谈关汉卿,不是像一般文学史类的书一样讲他的文学修养、讲他作品的文学水平,而是真真实实把我们带进关汉卿的剧目里去感受剧本所营造的社会气氛。写《窦娥冤》那个关汉卿,跟他塑造的不畏权势、不屈服于命运的窦娥一样,是一位当仁见义、直面人生悲剧的勇士,“一个手无寸铁,只有一颗头颅一管笔的剧作家,表现出崇高的义愤和勇敢”;写《单刀会》的关汉卿,则是一位舞台调度的高手,他巧妙地在戏的前两折安排乔玄和司马徽先后出场,通过他俩与鲁肃不同的对话方式来反衬关羽的声势,轮到关羽出场时,我们几乎听得到那高亢笛声伴奏下的震耳声腔;写《玉镜台》的关汉卿,在剧中人温峤的社会中周旋了一圈,发现《世说新语》的原作故事无法代入真实的世情,他一定要把有血有肉有爱憎的刘倩英带到温峤面前,在困局难解时又把古代笔记中反映的他人干预的残酷现实搬过来,增加了故事的悲剧性;写《谢天香》的关汉卿,却已经完全不顾区分戏曲与人生,真的把自己对人生的痛切融入了戏文,谱成了曲调。宁宗一在“《谢天香》杂剧别解”这一篇里汇聚了他对关汉卿全部的心灵解读——“他的剧作整体是一部形象化的心史”。当谢天香一句“一把低贱骨,置君掌握中;料应嫌点涴,抛掷任东风”吟出,如同对以上四部关剧社会层次和人生遭际的巨大跨度画了一个句号。

  这本书里,宁宗一笔墨用得较多的另一主题是《西厢记》的来龙去脉。一般读者对张生莺莺故事的了解,可能更多得自地方戏曲:豫剧的《拷红》、京剧的《红娘》、越剧的《西厢记》甚或是邵氏公司的戏曲味儿故事片,因此如果读到唐传奇《莺莺传》的时候难免大吃一惊:原来人物跟通行演出的戏曲大相径庭。普通读者可能更少有人知道,从元稹《莺莺传》到今天流行版本之底本的《西厢记》,其间还有一部至关重要的《董西厢》——产生于宋金时代的讲唱本《董解元西厢记》。宁宗一作为戏曲小说研究专家,对这几种文本之间的流变了然于胸,他觉得有义务把作品艺术性和思想性的重大转变帮读者梳理清楚。于是,就有了书中跟《西厢记》有关的两篇文字:《西厢记》文本蝶变过程的文化考察以及《西厢记》与《牡丹亭》爱情描写境界的异同对比。作者对《莺莺传》以后历朝历代莺莺故事的嬗变梳理,令人叹服。他不仅讲清了各个体裁在构成方式和人物情节方面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对每部作品都浓墨重彩地分析其思想性,既带领读者走入戏曲现场,触摸戏曲表现的感受力,又叩击我们的头脑,提醒我们从历史角度,用更开阔的视野,对几个作品中的张生和莺莺以及杜丽娘做出有思想深度的评判。读到《西厢记》这两篇的时候,全书篇幅过半,也正是高潮应该到来的时候。宁宗一在此展露出了他的另一张面孔——行走在戏曲社会中的思想学者。

  学者未必都居住在象牙塔里,宁宗一始终没有忘记“中国戏曲是一种平民文学”。在评说洪昇的《长生殿》改编问题时,他再次强调:“如果说小说是人的生命旅途的一面镜子,我觉得不应该忘记,戏剧是世界的模型这样一个基本的特点。正因为如此,一切优秀的剧作家总是切近现实的,他不可能离开现实过远。洪昇正是如此。布莱希特说过这样的话:‘戏剧只有参与了建设世界这一工程,才能在舞台上塑造世界。’我觉得他的理解是正确的,这也是我们探讨《长生殿》所要把握的一个重点。”在这本书的后几篇文章里,宁宗一一再向我们传达他的哲学思考,这与他多年从事美学思想史研究的经历分不开。他用十讲专题带我们走上戏曲舞台,引我们感受离合聚散,更时时叩问我们:何以如此?于是,我们在戏曲人生的漫游中也不知不觉走上了思想之旅。宁宗一告诉我们:明代以后,作家哲学意识自觉强化,这在洪昇身上表现得十分突出。洪昇主体的哲学意识,就是乐极生悲,就是人们在困境中、在压抑中很难避免产生的色空观念。洪昇把民间那种朴素的哲学意识自觉地加以强化。这里说的是洪昇,却让我们不由得也想起了作者讨论的汤显祖。在比较《西厢记》和《牡丹亭》时,作者明确指出:后者比《西厢记》高出来的,就在于历史哲学的高度。

  翻阅这本薄薄的小书,时时能感受到宁宗一的愉悦——品读古人留下来的一本本戏文,不仅毫无艰深枯涩可言,而且能享受遨游其中的美妙。就像书中引述汪曾祺的一句话:“西方古典戏剧的结构像山,中国戏曲的结构像水。”于是我们自然联想到了宁宗一小说史家的身份:他从古典小说和戏曲中体味出了同样的水的质感——那种超越时空局限,超越事件逻辑,超越关系形态的流动不居的自由,那种意在言外,互文见义,纵横恣肆,水乳交融的会意美感。宁宗一的理想是,建立戏曲小说融合的一部艺术史,让两种艺术形式不仅从外显而且从深隐层次得到全方位的观照。这个理想,不仅是今天文化史研究的一个方向,更是贴近新时代普通读者对中国古典艺术真切感受的心灵之声。

  (作者:张伯江,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院长)

      原文链接: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4-12/28/nw.D110000gmrb_20241228_2-12.htm

编辑:李享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学校召开2024年度中层班子和...
南开大学召开2024年度二级单...
校党委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听取...
学校召开党委常委会(扩大)...
【爱国奋斗南开人】刘甲奇:...
南开新闻作品获评人民网2024...
校党委巡视组召开巡视工作总...
校领导赴河南省开展招生宣传
奋力谱写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南开大学出版研究院6篇成果入...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