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科研人员正在进行人工血管技术研发。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本报记者 袁诚 通讯员 韩宁)“这项技术一定要用到工业领域,如果做不到,我们的项目就失败了。”“100件专利中,能转化一二十件就很不错了。”“全球每年需要心脏搭桥治疗的患者有数十万,小口径人工血管产品需求巨大,我们在与时间赛跑,让救命用的生物医学材料尽早上市。”……
今年7月,我市完成高校专利盘点,31所高校拥有的2.2万件有效专利全部纳入专利资源基础库。
完成盘点只是一个开端,如何从“盘”到“活”,让那些技术领先、应用价值高的专利成果真正在产业中“用起来”是我市今后一段时期的重点课题。
在此背景下,天津这座凭“侯氏碱法”拿下新中国第一号发明专利证书的城市,正通过建设重点专利转化库、创新专利开放许可制度等方式,聚力打造“津牌”专利转化生态圈。
迈出实验室 在产业中淬炼专利“成色”
日前,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孔德领刚出差回来,又马不停蹄前往重庆、郑州、北京、杭州、深圳等地的临床试验医院。“现在是我们组织工程血管产品研发的关键期,需要入组数百例患者,临床试验完成后,这些3毫米、6毫米等小口径人工血管产品离临床应用就不远了。”他说。
经过20余年的潜心研究和技术攻关,孔德领带领团队研发出一种高通畅、可再生的生物型人工血管,将应用于心脏冠脉搭桥、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等临床治疗领域。该技术成果斩获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总决赛优胜奖。
“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据推算,目前全球心血管疾病患者超过5亿,国内临床使用的大、中口径人工血管主要依赖进口,口径小于6毫米的人工血管尚无一款产品获批,市场缺口很大。”孔德领告诉记者,“进口的聚合物人工血管已经应用了几十年,不仅价格昂贵,还存在血栓形成、钙化、感染等风险。我们走了一条新的生物制造技术路线,人工血管植入人体后能够再生成为‘活的血管’,显著提高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
眼下,孔德领的人工血管项目已与北京、上海、天津、深圳等地的相关机构达成合作,累计获得风险投资超亿元。随着多中心临床试验的开展,该项目成为我国第一个正式进入注册临床试验的组织工程血管产品,上市后有望填补国内市场空白。
“我转让了专利技术,但如果对方没实际应用起来,那意义不大。”说这话的是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教授谢希贤。他和团队成员正在研发L-瓜氨酸、L-组氨酸等20多种发酵产品,其中一半已经转化,合同经费总额超过5000万元。
在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合成与绿色智造研究室,穿白大褂的科研人员繁忙有序地进行着各类微生物的培养、基因改造和检测工作。“与国内普遍采用成本较高的酶催化法不同,我们利用廉价的葡萄糖为底物合成L-瓜氨酸,每吨成本可以降低近2万元。”谢希贤拿着一个装有白色粉末的玻璃瓶说,“目前,我们已跟国内发酵龙头企业达成合作,正在建设一条年产量3000吨的L-瓜氨酸生产线,预计今年年底前投产。”
在谢希贤看来,高校专利不能仅仅停留于纸面上,更应放到产业中去检验“成色”,淬炼为产业提质增效的利器。“菌种要在企业的大型发酵罐里进行放大试验,前期结果不会很稳定。专利转让后,我们绝不当甩手掌柜,而是继续负责菌种的迭代、优化工作,联手让技术成果产生实实在在的效益。作为回报,除了专利转让的入门费,生产线建成投产后,我们也将获得一定的销售收入提成。”他说。
规模储能电池关键材料和电芯、基于介入式脑机的智能康复机器人、抗脑胶质瘤新药、蓖麻生物航空煤油产品……目前,我市各高校上演专利转化“总动员”,有的专利持有人以技术入股方式参与企业生产,有的将中试放大试验“搬”到了企业,通过持续的技术输出将合作单位“扶上马再送一程”,护航更多专利成果落地生“金”。
供需服“三箭齐发” 推动高价值专利转化
高校是专利资源的宝库,但经前期盘点发现,我市高校教师“不敢转、不愿转、不会转”的情况依然存在,不少专利成果没有“用武之地”。
针对高校院所专利持有人转化意愿不够高、专利供需资源难以有效匹配等短板,市知识产权局正从“供”“需”“服”三端发力,加强高校与企业“握手”对接,分层分类推动高价值专利转化,聚力打造专利转化生态圈。
今年7月,市知识产权局联合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聚焦我市信创、高端装备、集成电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12条重点产业链及优势产业领域,从专利资源基础库中精选出100件高等院校重点专利、100件科研院所重点专利率先推动产业化,并根据项目进展和市场变化,滚动调整出入库名单。
“最近至少要换掉三成的专利,都是已经完成转化的。”市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运用促进处处长傅强告诉记者,今年以来,我市知识产权部门着力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投资机构、技术转移机构与高校对接,并在天津知识产权交易平台进行展示,重点推介优秀项目。截至今年10月末,天津知识产权交易平台累计挂牌知识产权项目约4000项,其中已成交400多项,成交金额超过2700万元。
以专利转化提升经济“含新量”,我市高校在行动。作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南开大学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引导科研人员以国家重大战略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产学研深层次合作。在天开高教科创园,现已有来自南开大学的48家教师企业、12家学生企业和47家校友企业入驻。天津科技大学成立科技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全校科技资源,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全力推动专利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截至目前,该校存量专利约2100件,已签订千万元级别的专利转化合同5项,专利转让和实施专利开放许可合同合计200余项。
对于企业来说,专利成果好不好只有用了才知道,但新的技术路线或产品往往需要投入较大成本。为降低专利技术交易成本,我市探索推出“专利开放许可+限期免费”“入门费+提成”等模式,降低企业试错成本,提高专利运用积极性。截至目前,全市涉及专利的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200亿元。
“专利转化是一场持久战,需要供需服‘三箭齐发’,协同共进。”市知识产权局局长任洪源表示,市知识产权局正有序推动高校院所和企业开展交流合作,大力引育专业化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及专利代理机构,不断构建专利对接、评估、融资、转化的全链条运用体系,让更多专利成果“盘而后活”,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筑基赋能。
原文链接:http://epaper.tianjinwe.com/tjrb/html/2024-11/28/content_143078_1565184.htm
审核:韦承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