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 李羽珩
叶嘉莹的去世不仅是中国学术界,也是全球学术界和文化界的巨大损失。昨天下午,叶嘉莹先生的生前挚友、同事、弟子和学生在南开大学接受媒体采访,讲述他们与叶先生交往的故事,叶嘉莹先生的治学精神和生活细节。现场有追忆的泪水,也有继承的决心,叶嘉莹先生的精神将继续激励后来者,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
不向人间怨不平
相期浴火凤凰生
几十年来,南开大学讲席教授、原常务副校长陈洪教授和叶嘉莹有着密切的交集,他回忆起1979年叶嘉莹初来南开的情景,“当时我还在读研二,那时候为了听叶先生的课,同学们拥进南开的阶梯教室,需要在门外维持秩序,叶先生的授课在南开掀起一阵清风。”
为什么大家爱听叶嘉莹讲诗歌?南开大学文学院原院长、文学院中文系主任沈立岩教授表示,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叶嘉莹强大的感悟力:“听先生讲诗我总有一个幻觉,不觉得她在讲诗,而是诗在讲自己。我们看来可能平平无奇的诗句,经她讲来丝丝入扣,这是种梦往神游的同情力。”
对于叶嘉莹讲课的特点,陈洪解读了叶先生口中的“跑野马”:“什么叫跑野马?不是说循规蹈矩地拿着讲稿去念,而是把诗词的美好结合自己的体验融合在一起,由此及彼,最后还能‘回来’,这是非常难了!”叶嘉莹在大半个世纪中都坚持“站着讲课”,陈洪还提及一个小细节:“她讲一小时也罢,两小时也罢,绝对不会歇会儿喝点儿水,就是站着一直讲,这是她对于教师这个职业的尊重。作为一个教师和学者,能达到这样的高度是非常少见的。”
叶嘉莹的一生与诗词为伴,她的人生经历也融入了诗词。听闻叶先生辞世的消息,沈立岩教授表示自己在昨日上午的一次发言中潸然泪下。想起与叶先生接触的种种,让沈教授感受最深的就是她的人生态度,“人生之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叶先生前半生曾遭遇磨难,但是她始终保持了一个真正的人应有的品格。正如叶先生的诗中写道:不向人间怨不平,相期浴火凤凰生。她从不和人提及自己烈火焚身般的苦难,不在火焰中化为灰烬,而是在火焰中升华,获得新生,这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结缘卅载在南开
为有荷花唤我来
“我爱我们的国家,爱我们中华传统的古典文化。我很高兴生在这个时代,看到我们国家的振兴,非常感谢,谢谢大家!”追思会上,叶嘉莹助手、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张静教授用手机播放了叶嘉莹先生生前的这段话,忍不住泪流满面。
“海外空能怀故国,人间何处有知音。他年若遂还乡愿,骥老犹存万里心。”叶嘉莹1979年回国在南开大学执教,千万国人因她的诗词讲授而受益匪浅。在张静看来,贯通中西文脉的深厚学养;心怀爱国之情,践行报国之志,一生择一事,一事守一生,不遗余力推动中华古典诗词在海内外的传播;从人性中的共通之处来解读古典诗词,在古典诗词与现代文明之间架起一道桥梁。
张静回忆起叶嘉莹曾对她说,“我走了这么多学校,如果说有一个人长远的学术视野,善于发掘人才、呵护人才,又注重梯队的建设,就是陈洪先生,”而在陈洪看来,南开大学与叶嘉莹几十年来互相成就,“叶先生在南开的日子,就是她人生绽放的时期。”。
“结缘卅载在南开,为有荷花唤我来。修到马蹄湖畔住,托身从此永无乖。”对于为南开所写下的诗句,叶嘉莹曾解读:“永无乖”,就我而言包含了三重意愿,其一自然是表示我将长久以此为家而不再远离;其次则也暗喻着我将以湖中荷花的君子之德自相惕励,永无乖违;其三则我还有更深一层的意喻,那就是我在前引诗文中之所说的“莲实有心应不死”“千春犹待发华滋”的对于继起青年学子们的祝愿。
莲实有心应不死
千春犹待发华滋
对于叶嘉莹先生的成就,陈洪教授表示:“她提出了前人没有的观点,比如说弱德之美,它涉及到了文学研究的尊体问题;还有就是‘兴发感动’,叶先生的兴发感动有自己的生命体验,将这些细微的体验融入到诗词当中。她把中国的诗词,好的传统文化带出去,然后把海外的可以借鉴的理论方法带进来,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沈立岩说:“叶先生作为一位诗人、学者,或者是一位教师,她的精神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价值是,我们现在往往越来越不需要所谓独一性,但我们需要文学,需要诗词的独一无二,将这种独一无二的感悟表达出来是非常宝贵的。所以从这点说,叶先生传达的中国诗词的文化是不死的,文学艺术是不死的。”
斯人已去,诗词永存。如何继承叶嘉莹先生的思想,将古典文学优秀文化传承下去?南开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卢桢表示:“一方面是在今后的教学和科研当中,延续并发展叶先生所建立的,以‘兴发感动’为核心的叶氏解诗学研究范式;二是进一步整理叶先生的个人创作,以及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方面的重要学术文献,包括将她大量的磁带录音资料进行数字化整理、研究,这不仅是属于南开大学的文学财富,也将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提供珍贵的一手资料。”
卢桢教授表示,更重要的是继承叶嘉莹的精神,将她的中华诗教的理念推行下去:“如今,中华诗教精神也浸润于文学院参与的南开大学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建设之中,学院正在全面推进的‘诗教润乡土’行动,就是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让诗词文化触达基层。以此展现南开声音,传承叶嘉莹先生的诗教精神。”
文/摄 新报记者 王轶斐 单炜炜
原文链接:http://epaper.tianjinwe.com/mrxb/html/2024-11/26/content_145443_1558015.htm
审核:韦承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