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媒体南开
天津日报:穆旦与天津
来源: 天津日报20240823发稿时间:2024-08-26 16:32

王士强

  穆旦本名查良铮,是我国著名诗人、翻译家,其诗歌创作和翻译均有很高成就,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影响和极高声誉。不过,并没有多少人意识到穆旦与天津之间的关联,极少有人将他作为一个“天津诗人”“天津翻译家”来看待。事实上,穆旦出生、成长在天津,1953年自美国留学归国后长期工作、生活在天津,1977年于天津病逝。穆旦与天津有着不解之缘,他的文艺活动自然也是津门文艺、津派文化的一部分。

  穆旦1918年4月5日出生于天津西北角老城内北马路恒德里,1923年9月考入天津城隍庙小学(创建于1903年,天津最早的官立小学之一,后改天津市立第十小学等校名,校址现已不存)。他小学二年级的习作《不是这样的讲》刊载于1924年3月16日的天津《妇女日报·儿童花园》,这应该是幼年穆旦唯一一次发表作品。1929年小学毕业后,穆旦考入天津南开中学,在此就读初、高中。中学时期的穆旦就喜欢文学,所写作文常被老师在课堂上诵读。这一阶段的穆旦思想活跃,阅读进步书籍,关注社会变化,高中阶段他的诗歌、随笔多次在校刊《南开高中学生》上发表。据他的同学、曾任《南开高中学生》主编的周珏良回忆:“穆旦的诗才从十几岁就显露出来,而且非常敏捷……当时他是写稿人的两大台柱之一,主要写诗,也写些散文……每到集稿时,篇幅不够,我总是找他救急,而他总是热心帮助,如期拿出稿子来。”在高三下学期,穆旦担任了《南开高中学生》的主编。1935年7月,穆旦从南开中学高中部毕业,其时高中部印有一本精美而内容丰富的毕业纪念册,其中“文字”一栏收了4篇学生作品,穆旦的《谈“读书”》为其中之一。他在这篇文章中提出,读书必须考虑“对于社会国家的责任的重大”,读书“正确的作用”可用“学以致用”或“知行合一”来概括。

  1935年8月,穆旦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抗日战争爆发后,随学校南迁至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随校徒步远行至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大学期间的穆旦大量写诗并形成自己的风格特色,在香港《大公报》副刊和昆明《文聚》杂志等报刊发表作品,逐渐产生影响。1940年,穆旦自西南联大毕业,留校任助教。1942年,他参加中国远征军,以中校翻译官身份随军进入缅甸抗日战场,经历战争、极端自然环境等生死考验,1943年自印度回国。其后数年间辗转多地从事多种工作,但时间均不长,生活不稳定。1949年下半年,穆旦赴美留学,入芝加哥大学英文系读硕士,1952年获硕士学位。

  1953年,穆旦与妻子周与良(芝加哥大学生物学博士)辗转归国,经当时的高教部分配,穆旦到南开大学外文系任教,周与良到生物系任教。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回国后的前几年里,穆旦基本停止了诗歌创作,而致力于俄、英文学翻译,至1958年共出版普希金、季摩菲耶夫、拜伦、布莱克、济慈、雪莱等外国作家、诗人的译著二十余种。妻子周与良认为这一时期是“良铮译诗的黄金时代”:“当时他年富力强,精力过人,早起晚睡,白天上课,参加各种会议,晚上和所有业余时间都用于埋头译诗”“从没有夜晚两点以前睡觉”。1957年,穆旦曾有短暂的诗歌“复出”,在《诗刊》《人民文学》和《人民日报》发表数首诗歌,但很快即因外界形势的变化戛然而止。

  1958年,穆旦被定为“历史反革命分子”,判处管制三年,撤销副教授职称,到南开大学图书馆监督劳动。1962年被撤销管制,继续在图书馆做职员,从事整理图书、抄录卡片、清洁卫生等事务。“文革”开始后,穆旦被集中劳改、批斗、抄家、监督劳动,1969年下放到河北完县(今顺平县),1972年返回天津,回南开大学图书馆上班。

  1976年对于穆旦而言是非常特别且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他在年初骑自行车摔倒致股骨颈骨折,此后一直未能完全康复,行动严重受限,大部分时间卧病在床;但同时,在停笔近20年之后,他重新开始诗歌创作,留下近30首作品,这些诗作质量很高、很整齐,这一年堪称其诗歌创作的丰收年。1977年1月,穆旦在给友人的信中说:“我总想在诗歌上贡献点什么,这是我的人生意义”“也许还有廿年可活,我还要寄以希望。我觉得我还有展望。”然而,世事无常,天不假年,次月他便因心脏病突发遽然离世,年仅59岁。

  在去世两年后的1979年,穆旦被平反,“撤销原判,宣告无罪”。此后的20世纪80年代,他的作品得以发表、出版,广泛传播,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开始,穆旦的文学史地位逐步提高,在王一川、张同道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文库》中,他被列为现代诗人的第一位,许多文学史、诗歌史对他进行专节、专章论述,关于他的研究专著也已出版多本。穆旦的翻译作品也拥有越来越多的拥趸,比如作家王小波就曾提及查良铮(穆旦)的译著让他知道了什么是最好的汉语,认为其“对现代汉语的把握和感觉,至今无人可比。一个人能对自己的母语作这样的贡献,也算不虚此生”。时间终归有其公平的一面,短短几十年后的今天,穆旦的许多作品已成经典,他作为优秀诗人和翻译家的文学史地位已得到历史的加冕。

  由于规划调整,穆旦一家在南开大学的旧居“东村70号”现已不存。2007年4月,穆旦塑像及纪念碑在南开大学范孙楼后花园揭幕。2016年12月,南开大学穆旦诗歌研究中心成立。穆旦和他的作品以此种方式与天津重建了联系,可以预见,这种联系将随着时间的迁延而愈深、愈广。

  原文链接:http://epaper.tianjinwe.com/tjrb/html/2024-08/23/content_143100_1202452.htm

编辑:闫瑾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广西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纪...
【南开105 风华看学术】南开...
南开大学举办2024级学生军训...
学校组织开展新提任中层干部...
南开大学中外学子共庆中秋佳节
南开教授在国际顶尖数学刊物...
学校召开党委常委会(扩大)...
第九届天津市当代中国马克思...
校领导率队赴天津出版传媒集...
南开大学举办柏年助学金交流...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