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11月,周恩来赴法国勤工俭学,终成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在此之前,青年周恩来在天津学习、生活了五年多。这五年奠定了他作为伟大革命者和世界伟人的基础。周恩来曾在1937年2月接受天津英文报刊《华北明星报》外国记者采访时说:“我在天津南开读中学、大学。这个学校教学严格,课外活泼,我以后参加革命活动是有南开教育影响的。”
在南开思想启蒙
周恩来在南开学校读书,不仅开阔视野、增强了爱国意识,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办事能力”。南开建校宗旨是培养救国人才,周恩来和同学们响应号召组成三大社团,即“敬业乐群会”“三育竞进会”和“自治励学会”。周恩来组建的“敬业乐群会”最为活跃,以致班次更高的黄钰生自愿将自己的“三育并进会”合并进去,可见周恩来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
当时,恰值“二次革命”之后,袁世凯开始走向复古专制,日本乘虚而入提出意在灭绝中国的“二十一条”。天津很快成为倒袁策源地,梁启超、蔡锷师生二人在天津密谋策划“倒袁”。面对日本侵略意图,天津人民奋起反抗,掀起抵制日货运动。浓重的政治氛围中,周恩来也参与进来。
周恩来在南开学校时期受到了梁启超、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思想影响。
他赴日前夕所作诗篇:“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不能说没有梁启超的影子,因为就在20年前,梁启超东渡赴日,写了《去国行》:“男儿三十无奇功,誓把区区七尺还天公。前路蓬山一万重,掉头不顾吾其东。”旅日期间,周恩来把梁启超著作当做案头书,把梁启超的文字题为座右铭,如:“十年以后当思我,举国如狂欲语谁。”等。
南开学校经常邀请社会名流到校演讲,扩大学生视野,使学生思想能够始终站在时代前沿。比如周恩来毕业之际,南开学校先后请蔡元培、陈独秀等到校讲演。受到影响,周恩来在东渡日本留学期间,对《新青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周恩来回忆:“等到我从天津临动身的时候,云弟给我一本《新青年》三卷四号,我在路上看得很得意。及至到了东京,又从季冲处看见《新青年》的三卷全份,心里头越发高兴。顿时拿着去看,看了几卷,于是把我那从前的一切谬见打退了好多。”
赴日求学
接触马克思主义
周恩来南开学校毕业后打算去日本求学。当时,日本学习西方有所成,到日本去,是有识之士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重要途径。由于家境困难,周恩来的愿望难以实现。这时,刚从北洋法政学堂毕业的于树德把自己公费留学的名额和自筹的300块大洋给了周恩来。帮助周恩来旅日计划得以实现。
周恩来赴日后不久,了解到俄国发生了十月革命。十月革命后,日本逐渐成为亚洲社会主义思潮的中心,使周恩来的思想受到很大冲击,他开始关注和探索社会主义。据统计,从1917年9月至1919年4月,周恩来在日本阅读到幸德秋水的《社会主义神髓》、河上肇的《贫乏物语》、约翰·里德的《震动环球的十日》等著作,以及《新社会》《解放》等杂志,接触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著作。
1918年4月23日,他在日记中写下对这一新思想的学习心得800字,其中有这样的话:“过激派的宗旨,最合劳农两派人的心理,所以势力一天比一天大。资产阶级制度、宗教的约束,全部打破了。世界实行社会主义的国家,恐怕要拿俄罗斯做头一个试验场了。”
领导天津爱国运动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一场大规模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势在必发。
“五四运动”中,周恩来成为天津爱国运动的先锋。1919年6月下旬,为了把爱国斗争坚持下去并引向深入,天津学生联合会决定筹办《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周恩来接受了这个艰巨的任务。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便于7月21日创刊。《天津学生联合会报》以敢言而闻名。最初是日刊,共8个栏目,其中《主张》《时评》栏目是重点,被誉为“全国的学生会报冠”。日发行量最多时达到两万份,超过了当时的《大公报》,有力配合了当时的爱国斗争。
1919年8月,各地学生代表在北京进行联合请愿活动,要求严惩捕杀爱国人士的济南镇守使马良,却遭到当局镇压和逮捕;为了营救被捕学生,天津学生到北京请愿,又遭到军、警毒打。包括周恩来在内的第二批天津学生再次赶到北京,经过两次斗争后,才将被捕的学生营救出来。这件事给周恩来很大触动,使他的思想开始进一步发展,逐渐向共产主义靠拢。
被“五四运动”潮流激荡着的青年,决定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新思潮。于是周恩来等20名青年男女一起冲破封建观念束缚,成立觉悟社,时间是1919年9月16日。
觉悟社成立后第五天,李大钊应邀为天津青年演讲《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李大钊对觉悟社打破几千年封建隔阂,男女同学合作组织起来非常赞许,认为这是中国历史上的创举。他建议觉悟社社员们好好阅读《新青年》《少年中国》等进步刊物,勉励大家研究世界革命的新思潮。
李大钊这次天津之行,给周恩来等觉悟社社员很大的鼓舞和启发。
狱中传播马克思主义
觉悟社成立后很快成为天津学生爱国运动的领导核心。
1920年1月20日,由周恩来主编的《觉悟》创刊号出版。遗憾的是,杂志出版9天即遭停刊。在觉悟社领导的“九一廿九”爱国学生游行请愿活动中,周恩来和几位社员被捕了。
从1920年1月29日至1920年7月17日共计170天,周恩来是在狱中度过的。狱中的周恩来没有被反动气焰所吓倒,相反,利用被羁押的这段时间,他带领大家一边战斗,一边继续学习、研究新思潮。
当时对青年影响最大的,一个是无政府主义,一个是马列主义。马骏为大家介绍了无政府主义,周恩来则用5个晚上向狱友系统讲述了马克思主义。内容依次是:历史上经济组织的变迁与马克思传记;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总论与阶级斗争史;剩余价值和剩余价值学说;资本论与资产集中论。
后来,在回顾这段时间的思想历程时,周恩来说:“思想是颤动于狱中。京中的‘全武行’与我以不少的启发。”(指1919年8月,北洋军阀逮捕毒打京津请愿学生。)
赴法勤工俭学
“五四运动”后,全国掀起了宣传马克思主义运动,社会主义思潮在新文化运动中成为清流。周恩来在日本留学时就已接触马克思主义,但当时只把它当作新思潮来研究。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他深刻认识到近代中国的社会问题所在,但由于周恩来天性富于调和,还不能最后明确主义。
为了探求真理、寻求新知,1920年11月7日,周恩来作为第十五批勤工俭学生之一,乘船远赴欧洲求学考察。周恩来此次赴欧勤工俭学,得到了严修的推荐。严修还给中国驻英公使顾维钧写了介绍信。并与刘崇佑各资助周恩来500元作为赴欧费用。行前,周恩来又与天津《益世报》商定,作为该报驻欧通讯员,以撰写通讯稿费补贴旅欧期间生活。
到了欧洲后不久,通过实地考察和学习,周恩来逐渐走上共产主义道路。他在给天津“觉悟社”成员的一封信中,回顾了到达欧洲一年后的感受:“我从前所谓‘谈主义便心跳’,那是我方到欧洲后对于一切主义开始推求比较时的心理。”又说:“觉悟社的信条自然是不够用、欠明了。但老实来说,用一个即共产主义也就足够了。”在另一封信中,他进一步表示:“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
在天津,不仅走出了周恩来,还走出了李大钊、马骏、邓颖超、张太雷、于方舟等一大批革命先驱,从这个意义上说,近代天津不仅是新经济、新教育、新文化、新思想的摇篮,更是革命者的摇篮。
新闻链接:http://jinwanbaoepaper.enorth.com.cn/jwb/html/2023-10/17/content_15376_8411318.htm
审核:闫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