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媒体南开
央视新闻:叶嘉莹:期颐之年勤耕不辍 把诗词之美带给世人
来源: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天津总站2023年10月15日发稿时间:2023-10-16 11:54

  叶嘉莹出生于1924年农历六月,按照中国传统农历算法,今年是她的期颐之年。在10月15日举行的“中华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百岁的叶嘉莹先生亲自出席并致辞。这也是时隔三年后,叶先生出席的第一个公开活动。短短几分钟的发言,叶先生谈及的,都是对祖国、南开和诗歌的感情。

叶嘉莹:修到马蹄湖畔住,托身从此永无乖。

  长久以来,叶嘉莹先生以传播中华诗词文化为己任,融深厚的国学根底、精湛的西学修养与深刻的生命体验为一体。她说:“中华诗教要流播、要传达给下一代,做出像李白、杜甫他们那样伟大的成就。我们年轻人,要共同地向着这样的高山去攀登。”而叶先生的讲述,也是许多人诗意的启蒙。

叶嘉莹先生在“中华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视频致辞

  “弱德”的力量

  1924年,叶嘉莹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三四岁时开始跟随长辈吟诵古诗词,在古诗词的陪伴下度过了自己的少女时代,然而平静的生活被战乱打破。13岁那年,读初中的叶嘉莹亲耳听到炮火在卢沟桥响起,日军的吉普车从长安街飞驰而过。

  成长于战乱年代,叶嘉莹经历了许多磨难:年幼时与父亲长期离散;17岁时母亲突然病逝;辗转赴台后,丈夫又被投入监狱……在时代的风云变幻中,叶嘉莹曾感慨,人生漂泊若浮萍。

1941年高中毕业前的叶嘉莹(左),1945年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的叶嘉莹(右)(图源南开大学)

  王国维曾说“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而身陷困苦时,诗词又何尝不是一束照亮生命的光。叶嘉莹说,诗词存在于苦难,也承受着苦难,因此是“弱”的。但苦难之中,人还要有所持守,完成自己,这是“弱德”。叶嘉莹一生,也践行了自己在词学中创建的弱德之美:虽一世多艰,仍寸心如水。弱而为德,并非软弱,而是在“弱”的姿态中始终保有一份持守的力量。

  推开那一扇门

  在最近的一次媒体采访中,叶嘉莹先生用“门”的意象来启发人生的追求:“人的一生,最重要的就是你进入的一个‘门’。你进入这个‘门’的时候,要好好地思考一下,你进的这个‘门’是一个怎么样的门?它里面有什么样的丰富的蕴藏?每一个人都选择好自己要进的‘门’。”

叶嘉莹先生(图源南开大学)

  “柔蚕老去应无憾,要见天孙织锦成。”从叶嘉莹亲手写下的这句诗中,或许可以窥见叶先生的那扇门。就像柔蚕那样吐丝,把对古典诗词的见解毫无保留地传授,又盼望能有后人把她对诗歌的体悟,编织成美丽的云锦。叶嘉莹曾说:“我天生来就是一个教书的。”教师,也是叶嘉莹最珍视的身份。1945年从北平辅仁大学毕业后,她一直坚守在讲台之上,至今已经78年。

  从我国台湾辗转到美国,又从美国迁徙到加拿大,叶嘉莹始终坚持传播优秀传统文化。1978年,叶嘉莹从报纸上得知国内恢复高考的消息,即刻给国家教委写了一封长信,表示不要任何报酬,只希望能回国教书。1979年,叶嘉莹的申请得到批准,回到天津,于南开大学中文系执教。此后,她便过起了候鸟般的生活,按照时令奔波于大洋两岸,辗转各地数10所大学讲学,来回机票却都是自费。“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叶嘉莹曾在诗中这样写道。辛苦奔波,只为了实现书生报国的理想。

1999年,叶嘉莹在南开与研究生讨论(图源南开大学)

  2015年,南开大学为叶先生新建了一栋古朴雅致的书院——迦陵学舍。这一年,叶嘉莹先生正式结束了几十年来旅居海外的生活,定居南开园。

迦陵学舍(图源南开大学)

  在南开,她的课堂座无虚席。“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叶嘉莹用这样的诗句记录下她对教学的热爱。

  2020年,讲述叶嘉莹与中国古典诗词世纪之缘的文学纪录片电影《掬水月在手》上映。历时三年跟踪拍摄,导演陈传兴对于叶先生其人,有着自己的见解:“叶先生的一生,几乎完全投入到古典诗词的研究,她的古典诗词的教学推广,等于维系着古典诗词的命脉和薪火,她个人的存在,是在诗词里面开展的。”

  

2020年,叶嘉莹先生在南开大学寓所(图源南开大学)

   叶嘉莹先生推开的,也是无数中国人认识古典诗词的第一扇门。门内,是辛弃疾的金戈铁马,是李白的故乡明月,这是只属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剩将余世付吟哦”

  过去几年,叶嘉莹先生做了许多事。她陆续将自己全部财产3500多万元捐赠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传播,也成为了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颁奖词里这样写道:“桃李天下,传承一家。你发掘诗歌的秘密,人们感发于你的传奇。转蓬万里,情牵华夏,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你是诗词的女儿,你是风雅的先生。”

  在感动中国的颁奖典礼上,叶嘉莹先生还说,要把中国古典诗歌的吟诵,传承下去。

叶嘉莹先生在《感动中国》节目中谈吟诵传承

  叶嘉莹先生做到了。她身体力行,极力推动古诗词吟诵的普及教育。今年年初,《叶嘉莹读诵纳兰词全集》一书首发。叶嘉莹先生以纳兰性德族裔身份用传统声调读诵,348首纳兰词跨越三百余年历史“原音重现”,为后人留下诗词原本动人的音韵。

《叶嘉莹诵读纳兰词全集》一书(图源网络)

  叶先生出生于农历6月,那是荷花盛开的季节,因此她的小名唤作小荷。叶嘉莹曾在诗中写下“莲实有心应不死。”荷花当然会凋零,但莲心不死。叶嘉莹在无数人心中种下诗词的种子,也会在未来的某一天,盛开出一池茂盛的荷花。

新闻链接:https://content-static.cctvnews.cctv.com/snow-book/index.html?item_id=9629153713396067530&t=2023-10-15%2017%3A34%3A23&toc_style_id=feeds_default&track_id=754E1B4B-5F8B-4ECB-BEEF-D710411630EE_719056006060&share_to=wechat

编辑:丛敏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南开—新奥认知科技创新中心...
南开大学与百利装备集团签署...
南开大学项目获评“2024年华...
学校召开党委常委会(扩大)...
国家自科专项“微塑料的环境...
南开师生3篇论文入选2024年度...
南开团队研制出基于非易失电...
南开大学留学生赴蓟州区穿芳...
校领导春节前看望慰问老同志...
南开团队实现片上光子毫米波...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