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池来历也不简单,原址所在属于曹家花园,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成为天津市第四游泳池。
天津历史文化专家学者高伟介绍说,位于河北区新开河畔的二五四医院所在,就是当年曹锟曹家花园的一部分。花园购自买办孙仲英,曹锟曾在此会见过孙中山。1936年,曹锟将该园以25万元的价格卖给了宋哲元主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更名为“天津第一公园”,正式对公众开放,增设了大剧场和游艇,引进六国饭店、开设第二图书馆及儿童活动娱乐园、开放游泳池。
档案编辑研究专家周利成介绍,1936年8月12日第一公园新建游泳池举行落成典礼,免费开放一日,并特约当时天津土耳其男女游泳队进行各种最新式游泳表演,当时的市政府还下令公园采取男女分泳。
游泳也是很早就纳入近代天津的学校教育。据说在北洋水师学堂,学生就有游泳运动。1904年1月,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中,已经提出“若系水乡,应使练习水泳”。1934年,当时政府教育部在《师范学校体育课程标准》中已经提出,一年级就必须有包括游泳和划船的水上比赛。由张伯苓先生倡导发起的华北运动会,从第17届(1933年)增设了游泳,因为参赛的大多为当时的青年学生,一些学者也将其看做“学生运动会”。天津学校重视游泳,赛场的天津学生身影也格外受到瞩目。
早在1927年,张伯苓发起成立天津体育协进会,组织多项体育赛事,其中“天津市公开游泳比赛”在每年8月举办。根据北洋画报等记载,1930年、1931年,在南大坑水域举行,1932年在青龙潭举办。
1930年,《大公报》刊登了《天津市体育设施调查》,其中25所学校中,私立中日中学设立“游泳场2处”,后来其他学校才陆续修建了游泳池。
说到学校泳池,还有一个特例。天津文庙的县庙,曾做仓敖街小学、中学使用,庙中养鲤鱼的泮池,成了学校上体育课的游泳池。市民高玉箐女士1974年初中毕业前,大部分少年时光就是在这里度过的。
在她的记忆中,一到游泳课,有的体育老师就站在一个木凳子上,把学生一个一个“提溜”进去“提溜”出来,“在岸上学动作后,一入水就扑腾着玩”。
后来,学校、大酒店以及公共场所、健身房等,游泳场馆建得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专业、安全,天津人对于游泳的热情依旧,也更难忘那种当年全民学习游泳时的往事。
(本报记者 单炜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