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弟
前文说到东汉末年的大藏书家、大学问家蔡邕时,我们讲过蔡邕晚年时,曾将许多藏书送给王粲:“蔡邕有书近万卷,末年载数车与粲。”(见《三国志·钟会传》注引《博物记》)蔡邕为何独爱王粲呢?因为王粲也是个爱书人。他也是一位藏书家,一位青史留名的文人。
王粲(177—217)字仲宣,东汉末年山阳高平(今属山东)人。他生于簪缨世家,曾祖父王龚、祖父王畅,皆担任过汉廷高官。建安初年,王粲年近弱冠,为躲避战乱,逃到荆州投靠刘表,十余年未被重用,后归附了曹操。魏国建立,受到重用,官拜侍中。他博学多识,记忆强,善诗赋,成为“建安七子”之一。据《三国志》本传记载:“献帝西迁,(王)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王)粲在门,倒屣迎之。(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王粲随汉献帝由洛阳迁至长安,大藏书家蔡邕见之,甚感奇异。当时蔡邕才学显著,受朝廷重视,门庭若市。一天,蔡邕闻报王粲来拜见,且已到家门口,激动得把鞋都穿倒了出门相迎。王粲进入蔡府,众人见他年幼矮小,而蔡邕却如此礼遇,大为不解。蔡解释道:“他是王公后代,有特异才能,我不如也。我家藏书将来全都赠予他。”
王粲究竟有何“异才”,让蔡邕如此赏识?他能过目不忘。有一天,他和友人一起出行,见路旁有座古碑,他停下来读了一遍碑文,友人问能背否?他转过身背了一遍,结果“不失一字”。又一次,他观人对弈,有人不小心弄乱了棋子,他说能复原局,下棋人不信,摆上一盘乱棋,让他看了一遍,然后用手帕盖上,用另一棋盘让他重摆,结果不错一子。
当然,他的“异才”主要体现在诗文中,他能“举笔便成,无所改定”。因此,蔡邕青睐于他,时人将其才学与曹植并称。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仲宣溢才,捷而能密,文多兼善,辞少瑕累,摘其诗赋,则七子之冠冕乎。”能受到刘勰如此高之评价,实属难得。王粲代表作有《登楼赋》《七哀诗》等,简洁明了,感情真挚,辞采隽秀。
王粲受赠于蔡邕的藏书也一直在其家族中传承,之后涵育出许多人才,如王弼、王宏、王始周及王氏外甥张旷、张湛、刘正舆、傅颖根等人,后文还将有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