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弟
西汉宣帝时,冀州刺史张敞的外孙杜邺六七岁就成了孤儿。张敞对他甚为怜惜,便把他留在自己家中,与儿子张吉共同抚育。张家既有藏书又有古文字家学,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杜邺逐渐长大。据《汉书》记载:杜邺,字子夏,茂林(今属陕西)人,“少孤,其母张敞女。邺壮,从(张)敞子(张)吉学问,得其家书。以孝廉为郎。”杜邺成年后,没有辜负姥爷、舅舅的期望,不仅继承了张氏藏书和家学,而且成了国之栋梁,由普通郎官升至凉州刺史。他感激娘舅家的栽培,但在其正欲报答时,天不遂愿,舅舅亡故了。他只得移爱于舅舅幼子张竦(sǒng),即其表弟,以回报舅舅的恩德。张竦经杜邺关爱授业,长大后亦成为俊彦。张竦不仅承袭了家学,而且博学文雅超过祖父张敞,名气很大。舅舅抚育外甥,成了人才,外甥回报舅舅“反哺”表弟,表弟亦成了人杰,可见藏书、家学、家风的“威力”确能催生奇迹和人才。
而更稀奇的是,张吉和张竦父子都很喜爱有才华的杜邺之子杜林,杜林再拜表叔张竦为师,习经研学,成为一代宗师。杜林为什么能如此优秀?除了他个人努力外,这得益于恩师张竦的教诲,使他精通古文字学。汉人所讲的古文字,指的是先秦文字,包括钟鼎文、石鼓文、六国文字以及小篆等,汉儒多不认得(他们所看的经书都是用汉隶抄写的“今文经书”),杜林精通古文字学,能解释“古文经书”,胜人一筹。所以,他成为经学和古文字学的一代宗师。
张氏的古文字家学,滥觞于张敞。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流传至汉时的识字蒙书《苍颉》上多古文字,“俗师失其读,宣帝时征(聘)齐(今属山东)人能正读者,张敞从受之”,张敞从齐人那里学得后,传子张吉,张吉传杜邺,杜邺传张竦,张竦再传杜林,杜林悟性强,“家既多书”又勤奋,为《苍颉》做了训释,名曰《苍颉训纂》和《苍颉故》。杜林“其正文字过于邺、竦,故世言小学者由杜公”(《汉书·杜邺传》)。就是说,杜林研治古文字水平,远超杜邺和张竦,所以世人研治古文字学以杜林之说为圭臬。
杜林成名后,正值王莽秉政失败,天下大乱。他携藏书避乱至河西(今河西走廊一带),待光武帝刘秀称帝后,他与众多藏书家“抱负坟策(即书籍),云会京师”(《后汉书·儒林传序》),以示对光武帝的拥戴。在河西时,他“得漆书《古文尚书》一卷,常宝爱之,虽遭难困,握持不离身”(《后汉书·杜林传》),这卷书是用先秦文字所写,极其罕见,他非常珍惜,用他的古文字学知识来传授此书;后又经当时三位经学大师贾逵、马融、郑玄为这卷书作注释,“《古文尚书》遂显于世”(《后汉书·杨伦传》)。此后,研治古文经学一改此前不被重视之势,在当时社会上盛行起来。
张、杜后学在藏书与研学上并驾齐驱,一个比一个优秀,很值得书上一笔。
报纸电子版链接:http://jinwanbaoepaper.enorth.com.cn/jwb/html/2023-04/27/content_15371_7628824.htm
审核:韦承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