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娜
11月份的东南亚备受瞩目。三场重要多边峰会分别在柬埔寨、印度尼西亚、泰国举办,召集了为数众多的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共同为世界经济复苏寻求良方。
紧随二十国集团(G20)巴厘岛峰会之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第二十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即将于11月18日至19日在泰国曼谷举办,此次APEC峰会主题为“开放、联通、平衡”。
成立于1989年的APEC拥有21个成员,范围遍及东北亚、东南亚、大洋洲、北美和南美的广阔地区,覆盖全球38%人口,经济总量和贸易总量分别占全球的61%和47%左右。作为亚太地区级别最高、范围最广、合作内容最多、机制最健全、成果最丰富的经济合作组织,30多年来,APEC推动亚太地区成为世界经济中最有活力的地区,极大地促进了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
亚太:从地理概念到地缘合作
“APEC的诞生是可遇不可求的,它使‘亚太’这个词真正实现了由地理位置到地缘经济合作的概念转化。”南开大学APEC研究中心主任刘晨阳表示,APEC诞生于冷战结束的年代,当时,国际形势趋于缓和,经济全球化、贸易投资自由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渐成潮流,北美自贸区和欧盟都是当时的代表;同时,亚太地区特别是东亚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明显上升。“APEC为太平洋两岸经济体的合作打开了一扇窗”。
在APEC成员积极努力之下,形成了坚持至今的“APEC方式”,即自主自愿、协商一致、灵活务实、循序渐进。刘晨阳强调,“最重要的是倡导开放的地区主义。这些要素保证了APEC成立30多年来,不论成员大小都能平等地表达利益诉求,并不断对合作领域和议题进行与时俱进的调整,这也是自我革新的内生动力。”
APEC的非约束性给成员提供了比较大的政策空间,涵盖的合作领域比单纯贸易投资广泛。“应对气候变化、卫生健康、扶贫等议题,都可以在APEC合作框架下进行探讨和推进。”刘晨阳指出,自贸协定的法律约束力对贸易投资的拉动作用往往比较突出,“但是对于某些成员一直达不成的或者贸易协定不涉及的领域,它的覆盖面没那么宽”。
“APEC在推进亚太自贸区建设方面,明确指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EC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TP),包括拉美地区的太平洋联盟等自贸协定,都是通向亚太自贸区的可选路径和重要拼板。也就是说,APEC力图发挥积极的协调作用,促进亚太地区已经形成的重要自贸协定的对接或融合,避免不同自贸协定变成彼此封闭和恶性竞争的贸易集团。”刘晨阳说。
议题:从茂物目标到布城愿景
APEC成立之后,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成果是1994年提出了茂物目标。这一目标是指发达成员在2010年前、发展中成员在2020年前实现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2020年APEC会议宣布完成茂物目标,并制定了《2040年APEC布特拉加亚愿景》(简称布城愿景),即“到2040年建成一个开放、活力、强韧、和平的亚太共同体,实现亚太人民和子孙后代的共同繁荣”。
数据显示,茂物目标实施26年,亚太地区贸易额增长5倍,年均增速6.7%;双向投资增长12倍,年均增速超过10%。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大幅提升,平均关税水平从13.9%减少到5.2%,贸易成本和时间大幅下降。
刘晨阳表示,从茂物目标到布城愿景,APEC始终通过集体行动的方式来设定一个引领性的目标,但是允许成员根据自身市场开放的不同能力,制定单边行动计划实现一种渐进式开放。“布城愿景同样先设定了一个非常有雄心的目标——亚太共同体,又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出现的新问题,对茂物目标中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经济技术合作等支柱领域做了有机的调整,形成新的三大支柱:贸易投资、数字经济和创新增长、包容性和可持续发展。”
泰国外交部日前发布,此次曼谷会议尤其关注有关亚太自由贸易区(FTAAP)、新冠疫情后本地区经济重启等话题,以及在这些领域取得的重要进展。最终,这些成果都将体现在名为“曼谷目标”的文件中。
“开放、联通、平衡”是此次APEC曼谷峰会及系列会议的主题。刘晨阳认为,三个关键词给出了亚太经济复苏的三条有效路径。“相对于过去几年的议题来说,今年的议题更加集中,有助于进一步凝聚各成员的共识,对下一阶段的亚太经济合作起到明确的导向作用。”
他进一步解释,“开放”强调的是在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方面继续有所作为,比如进一步挖掘数字经济在创新增长方面的作用,为贸易投资的发展注入新动能;“联通”强调尽量破解或消除疫情给生产要素流动造成的阻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人员跨境流动、相关规制等联通;“平衡”指今年议题更加强调恢复服务业秩序,包括旅游、卫生、健康等行业能在区域商务环境中迅速恢复正常,达到均衡发展。
中国:从学习者贡献者到引领者
1991年11月,中国正式加入APEC。在刘晨阳看来,30多年来,中国在APEC的角色从学习者、贡献者转变为如今的引领者。“从1991年到2001年,APEC为中国从区域合作到真正融入全球多边主义提供了‘试验场’,所以当时中国更多地是规则的参与者和适应者;2001年加入WTO后,中国为东亚金融危机等诸多挑战积极贡献解决方案。恰逢世纪之交,中国首次主办APEC峰会,促成了《上海共识》等系列重要文件;2014年中国再次作为主办国举办北京峰会,开始打造互联互通、互联网经济、全球价值链等议题,引领更多成员适应地区形势的发展变化。这背后是中国经济实力快速增长,将经济影响力辐射到区域合作层面。”
今年的曼谷峰会,作为中共二十大胜利召开后中国最高领导人首次出访参加的多边会议之一,国际社会对迈入新征程、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中国会提出怎样的方案非常关注。
刘晨阳认为,这种“关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会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多地转化为区域和多边合作的实践,携手亚太共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二是二十大报告提出的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这一重要论述为新征程上我国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指明了方向。我们会采取较之以往更加积极的立场参与亚太地区规则规制的相关讨论。”
“30多年来,亚太地区在全球政治及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快速提升。展望未来,‘APEC大家庭’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亚太共同体等目标结合,通过APEC的向心力,对保持乃至不断强化区域经济合作和完善国际经贸体系,将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刘晨阳说。
https://bjrbdzb--bjd--com--cn--01057tkca49c1.wsipv6.com/bjrb/mobile/2022/20221117/20221117_004/content_20221117_004_1.htm#page3?digital:newspaperBjrb:AP63755963e4b0180217460d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