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媒体南开
天津日报:近代天津的硫酸工业
来源: 天津日报2022年8月29日12版发稿时间:2022-09-04 08:56

杨楠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华北危急,许多爱国进步人士在“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下,纷纷兴办实业,提倡国货,抵制日货。天津出现了华北地区第一家由国人开办的硫酸工厂──利中酸厂。

  利中酸厂的创办人赵雁秋,早年从北京工学院化工系毕业后,先入仕途,后因故乡东北沦陷,毅然弃官从商,决心实业救国。化工专业出身的赵雁秋认为:“酸碱为工业之母,没有酸碱工业,其他各种工业就不可能独立发展。”(赵慎五:《与日商争夺市场的利中酸厂》)当时,天津的硫酸市场被日本人垄断,赵雁秋决定在天津开办酸厂,发展中国人自己的硫酸工业。

  利中酸厂的创办面临着重重困难。首先,工厂缺乏化工专业技术人才。赵雁秋最初打算聘请德国工程师,但德国工程师开价昂贵,赵雁秋遂向南开大学化学系教授张子丹求助。张子丹教授推荐了自己的学生蒋子瞻,由其负责利中酸厂的关键技术;同时,张子丹以南开大学化工研究所的名义,随时协助解决利中酸厂遇到的技术问题。

  其次,利中酸厂的制酸设备购置难。利中酸厂建厂之初,制酸设备短缺,当时全国仅有山西太原兵工厂下属的硫酸厂及上海的开成酸厂(中国第一家由国人创办的酸厂)的建厂经验可供参考。由于赵雁秋曾在阎锡山手下做事,他利用其人脉关系安排蒋子瞻前往太原兵工厂了解情况,搜集相关信息。上海开成酸厂的负责人吴蕴初,对赵雁秋在天津创办民族硫酸工业非常欣赏,他从生产设备、制酸技术等方面给予利中酸厂以适时的协助和支持。太原兵工厂和开成酸厂采用的都是铅室法制酸,赵雁秋在对两家的生产设备与生产流程进行认真比较后,在借鉴二者合理而经济的技术与流程的基础上,制定了天津利中酸厂的制酸技术方案。

  再次,制酸原料的短缺。酸厂所需要的生产原料主要是硫化铁矿石,国内的硫化铁矿分布在安徽、浙江、广东、湖南等地。这些硫化铁矿虽然产量高、质量好,但产地主要集中在华中、华南地区,地处华北的利中酸厂面临着运输难、费用高的难题。除了硫化铁矿外,产自于煤矿中的煤质硫化铁也是制酸的原料。河北、山东的煤矿都出产煤质硫化铁,只是由于其价值较低,因此产量不大。赵雁秋便利用利中股东宋哲元(察哈尔省主席)的关系,决定采购宣化的铁矿,后来由于宣化铁矿含硫量不高,最终未被采用。为此,赵雁秋又联系了山西阳泉的煤矿,由于该矿的煤质硫化铁仅仅能够满足太原兵工厂的需求,最后只能放弃。经过多地勘察与比较,赵雁秋最后从河北开滦林西矿、柳江矿及山东博山煤矿购买煤质硫化铁作为制酸原料。

  利中酸厂创办之前,天津以及华北地区的工业硫酸都需进口,硫酸市场一直被日本人垄断,当时垄断天津市场的主要有三井、三菱、住友三家日本公司。天津当时有许多日本供货商,这些买办在天津销售各种日货,比如号称天津“硫酸大王”王五生的隆记公司,就专门经销日本工业品和工业原料。隆记公司资金雄厚,业务范围很广,进口日货的种类繁多,几乎操控了天津的硫酸市场。

  利中酸厂创办后,立刻遭到日本人的疯狂打压。利中开工前,天津每箱硫酸市价为64元,等到利中出货时,日商及其买办已经把硫酸的价格降低到每箱14元。日本人还恶意中伤利中硫酸,说其质量远不如进口硫酸。由于日本人的疯狂压价以及恶意宣传,天津各行业的硫酸用户都大量囤积低价的进口硫酸,使得利中酸厂从1934年下半年(建厂)到1935年上半年,积压了大量成品,资金难以周转,处于危机之中。

  日本人及其买办除了用经济手段打压利中酸厂外,还大肆制造舆论以迫使利中停产。1935年,由于利中酸厂蒸浓设备不够完善,导致生产过程中酸雾扩散不开,对工厂附近的环境造成了污染。问题发生后,利中马上对设备进行了改进,但日本人及其买办却煽风点火,鼓动酸厂附近居民去政府请愿,最后导致利中酸厂被迫停产。后经多方斡旋,利中在改进蒸浓设备之后,才逐步恢复生产。

  在与日商的斗争过程中,利中酸厂没有退却。他们首先从宣传工作入手,变被动为主动。他们主动向用户说明国产硫酸的种种优点,特别阐明国产硫酸的质量标准也是66度,和进口硫酸性能完全一样。利中把用酸量大的金店业和漂染业作为公关对象,派蒋子瞻去金店帮他们试用利中硫酸化炼金银,并从用过的废液中提炼金银降低损耗。经过试验,使用利中硫酸所化炼的金银制品的质量、成色与进口硫酸完全一样。从此,利中酸厂和金店业、漂染业建立了牢固的业务关系,打开了市场。

  此外,利中也与日本人打起了价格战。由于日本硫酸的进口成本较高,国产硫酸在价格上有着先天优势。此前,天津的日商买办已经把进口硫酸的价格由每箱64元压到14元,利中考虑到国产硫酸的成本每箱大致为8元,遂把市场价格定在每箱12元,与进口硫酸相抗衡并占据优势。日本人不死心,他们通过走私、偷运等非法手段,逃避关税,把硫酸降到每箱10元。利中也再度降价,降为每箱9元,日本人无计可施。至1935年冬,利中硫酸成功占领了天津市场,进口硫酸彻底销声匿迹。

  赵雁秋作为爱国实业家,其创办的利中酸厂在日本人的疯狂打压下成功占领了天津硫酸市场,并将进口硫酸赶出天津乃至华北地区,极大地鼓舞了民族士气。利中酸厂作为民族化工业企业,奠定了天津近代硫酸工业的基础。

编辑:吴军辉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南开五篇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南开大学首届教材建设奖优秀...
李宝荣教授应邀做客“中国式...
南开大学召开教代会工会2024...
专家学者南开研讨“蔡和森、...
南开大学“火山杯”AI应用创...
南开大学召开党建工作推动会
2025年南开大学科技周活动举办
南开大学举办第四届“碳中和...
【关注天开园】天开瑞来:农...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