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奠宙 王善平
年轻数学家成长快
曾炯之1935年7月回国即到浙江大学任教授,1937年转到天津北洋大学。在浙大有两年光景,可惜短了一些。
1935年中国数学会成立之后,决定出版《中国数学会学报》,公推苏步青为主编,华罗庚为助理编辑。这说明,他们两位是当时在国内从事科学研究最活跃的中国数学家。第一卷于1936年出版。第二卷第一期出版后,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就开始了。
在抗日战争时期,顾澄留在上海,并且倒向了汪伪政权,担任所谓的“教育次长”。于是在大后方的数学家们,于1940年9月正式成立“新中国数学会”,表示和顾澄所控制的“中国数学会”划清界限。大家推选姜立夫、熊庆来、陈建功、苏步青、孙光远、江泽涵、华罗庚、杨武之、陈省身为理事,姜立夫为会长,陈省身为文书,华罗庚为会计。苏步青和陈省身合作编辑了《中国数学会学报》第二卷第二期。
回顾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数学,年轻数学家成长很快。中国数学家在国外发表论文数目迅速增长,学术研究的氛围相当浓厚。1936年,美国数学家维纳在北平访问期间,赴挪威奥斯陆参加国际数学家大会,注册时写明代表中国参加,并说“中国的数学水平快要赶上日本了”。这也许是溢美之词,但是就发展速度而言,恐怕和日本不相上下了。平心而论,那时的数学主流,分析上有泛函分析的出现,代数上呈现出“抽象代数”的趋势,几何上则有拓扑学的巨大进步。这些,中国数学家涉足的人很少,他们工作的内容相对地比较“经典”。不妨说,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数学与世界数学主流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在以后的一段日子里,华罗庚、陈省身、许宝马录、曾炯之等一批年轻数学家相继进入世界数学的前沿,获得了国际数学界的广泛承认。
1937年7月10日,陈省身从巴黎动身回国。位于北平城的清华大学,早已聘请他任算学系教授。从报上知道,七七事变已经发生,日军攻占北平。战火纷飞的中国,能够容下陈省身的一张办公桌吗?他心里充满忐忑和惆怅。但是,义无反顾,必须返回中国。
如前所述,陈省身的奖学金相当充裕,所以他决定先去一趟美国,然后再返回中国,费用将不是问题。于是,他乘坐伊丽莎白女王号邮轮横渡大西洋,从法国动身前往纽约。这是陈省身第一次踏上美国的土地,相当兴奋。那时,他绝对没有想到以后的大半生会在美国度过。因此才会抓住机会去美国旅游。在新大陆逗留,确是陈省身感到惬意的一件事。
南开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