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运峰
小时候在农村,没见过真正的书店,平时买小人书,都在本村或外村的小卖部。新华书店在县城,离家有70多里路,小孩子是没机会去的。
第一次见识真正的书店,还是在1972年我9岁的时候。那一年暑假,我跟母亲从农村到天津看望父亲。一天下午五点钟的时候,父亲急匆匆地从单位回来,和正在做针线活的母亲商量,能不能买一部《史记》,母亲问,得多少钱?父亲回答“10元”,母亲犹豫了一下,说:“想买就买吧!”那时,10元钱不是小数目,而且在温饱都不能保证的年代,买书并不是最紧要的事情。父亲从母亲手中接过10元钱,对我说:“跟我去趟书店吧!”听说去书店,我极为兴奋,跟着父亲一路小跑来到了新华书店的中山门门市部。书店很宽敞,由于接近下班,除了我们父子俩,几乎没有其他顾客。一位女服务员从柜台下拿出一摞淡绿色封面的书,对父亲说:“您收好,千万别对外讲。”父亲一边点头,一边道谢。因为,在计划经济时期,《史记》这样的书只能供应单位图书馆,是不卖给个人的。父亲和书店熟了,就请人家匀出了一套。在服务员为父亲包书的时候,我隔着柜台贪婪地看着货架上的书,在一个儿童眼里,这里的书真是太多了,尤其是连环画,几乎占了一面墙,五颜六色的封面,让我羡慕,眼馋,真想买上几本,但看到父亲买书已经花了不少钱,就不敢开口,只好恋恋不舍地离开,但是,店里散发出的油墨香味、货架上满满的图书尤其是连环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79年5月27日,我从老家的高中辍学,来天津顶替父亲参加工作。当天下午,我就独自来到中山门书店。虽然7年过去了,书店的格局依然如故,周边环境也没什么变化。我用身上仅有的几块钱,买了几本数理化参考书,寄给几位要好的同学。在农村,参考书很缺,好不容易买到一本,就会当作宝贝。
每天上下班,我都会经过这家书店,书店对我充满了诱惑。单位下班比较早,书店营业到晚上六点,下班后到食堂吃过晚饭,还可以到书店看看。尽管除了吃饭,工资所剩无几,但我还是会买上几本书。记得其中有一本《周恩来青年时代诗选》,虽然只有几十页,我却读得很细;除此之外,还有《成语典故》《中国古代寓言》《中国古代战争故事》《燕山夜话》《唐宋词选》等,通过这些书,我增长了不少知识,对人生也逐渐有了一些追求。
由于喜欢读书和写作,我被单位选送参加了外贸局中学语文师资培训班的学习。在培训班上,我见到了真正的大学老师,也结识了好学上进的同学,自己的眼界也大为开阔。在老师和同学的鼓励下,我一边在工厂教初中语文课,一边参加高考补习班,终于在1983年考入大学,人生命运也由此发生了转变。
40多年过去了,回想起来,中山门书店堪称我知识的摇篮。
http://epaper.jwb.com.cn/jwb/html/2021-05/17/content_15364_4459756.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