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宇
我想特别指出的是,鲁迅是自然长成的。他上学是玩着上的,读书是玩着读的,完全凭兴趣。这甚至导致了一个结果:那就是鲁迅饱读诗书,却有学历而没学位。说到学历和学位,新学的学历和学位,大家都知道: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这是学历;学位呢,有学士、硕士、博士。那么旧学呢?旧学的学位倒是有自己的体系,那就是秀才、举人、进士等,所以容易说清,比如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中,不少人都有旧学的学位,蔡元培是翰林,吴稚晖是举人,陈独秀、蒋梦麟等都是秀才,而鲁迅、胡适、钱玄同等,连最低的学位也没有。
但要说他们的旧学学历,却有点困难。因为旧学没有小学、中学、大学之分,也没有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这种区别。怎么说呢?只能说我读过《孟子》,你读过“四书”,他读过“五经”,旧学的学历只能这么说。鲁迅读到哪里呢?用他自己的说法,是“几乎读过‘十三经’”。朋友们大概知道,参加科举考试只要读过“四书”和“五经”,有这“九经”就够了。而“四书”“五经”加起来,虽俗称“九经”,但这“九经”在“十三经”当中并不是“九经”,而是“七经”——因为《大学》和《中庸》都是从《礼记》中抽出来的。也就是说,鲁迅比当时参加科举的学子多读了好多书。
需要说明的还有一点,那就是鲁迅所说的“读过”,不是我们现在说“我读过《红楼梦》”“我读过《鲁迅全集》”这个意思。他们那一辈人说“读过”,就是能句读、能理解、能记住。那时候人们说读过《论语》,就是能把《论语》一字不错地背下来,说读过“四书”,就是能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书都背下来。
鲁迅几乎读过“十三经”,却连秀才也不是。但读书多少、根底怎样,是骗不了人的。内行一接触就知道。鲁迅的顶头上司蔡元培、夏曾佑都是进士、翰林。他们都不曾低估鲁迅,认定他有学问。但考察鲁迅读书的情况,却很有意思,也很怪,从中我们也许能得到某种启发。
从一八八七年到一八九二年,鲁迅先后在三个书房就读,却没走出他自家的大门——三位先生都是他本家的爷爷。不过用今天的目光看,那三位先生都不称职。第一位是朋友们熟知的蓝爷爷,他培养了鲁迅对花花草草以及各种奇怪事物的兴趣,却没有教鲁迅多少“正业”。后面两个,一个是鸦片鬼,一个是精神病——教书,完全是瞎对付,读错字,写错字,讲解更是信口开河。奇怪的是,鲁迅的父亲和祖父,竟然让鲁迅跟他们过了五六年。
书香世家,对孩子的学业能这样不关心吗?应该不会的。但周家对孩子的管法真的很特别。鲁迅的祖父对孩子的学习很关心,亲自选课本,可这本身也有点怪,他不用全国的“通用教材”:那时一般人家的孩子开蒙先读“三百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然后开始读“四书”,读完“四书”读“五经”。周家的开蒙第一书却是《鉴略》,一种简明历史读本。
报纸电子版链接:http://epaper.jwb.com.cn/jwb/html/2020-07/16/content_15364_2994941.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