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 羽
圣彼得堡的白夜,从5月下旬延续到7月中旬,白天越来越长,黑夜越来越短,6月22日前后,夜里11点多,户外依然明亮,没有灯光,可以看书读报。1989年,我在那个城市一所大学进修,亲身经历了白夜,留下了美好的记忆、难忘的印象。
圣彼得堡的白夜之所以难忘,还因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了小说《白夜》。自然界的白夜,与文学杰作《白夜》相互辉映,相得益彰。
我读过这篇小说,深受感动,把它译成了汉语。幸运的是,出国访学,身临其境,不仅亲眼目睹了白夜微带朦胧、宁静澄澈的夜空,而且能亲自走到丰坦卡运河边,伸手触摸河边的铁栏杆。少女娜斯津卡就在那个地方等待她的心上人,等待年轻的房客,那是他们一年前的约定。
年轻的房客未能如期出现,让孤独的少女娜斯津卡焦急失望,忍不住呜咽啜泣。就在这时候,那个善良的幻想家恰巧走过她的身边,于是开始了他们之间相遇、相识、相知、相恋,连续四个白夜的动人故事。
熟悉陀翁小说的读者都认为《白夜》是这位多产作家最明亮、最富有诗意的作品。
他笔下塑造了幻想家、娜斯津卡、年轻的房客,这几个小人物都那么心地单纯、性格善良,释放出真诚坦率的人性之光,与白夜之光相互映衬,十分和谐。
幻想家的一句话,成为解读这篇小说的一把钥匙:“我们在遭遇不幸时才会更强烈地感受到别人的不幸。”
这句话出自幻想家之口,却来自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底。
这位作家出身于平民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生活拮据,十六岁失去母亲,十八岁时父亲意外身亡。他遭遇了太多的不幸与苦难。这让他那支擅长编织故事的笔,从一开始就隐含着悲天悯人的格调,总是释放出人道关怀的光辉,与自然界的白夜之光两相映照,扣人心弦。
孤独的幻想家陪伴善良的少女娜斯津卡等待年轻的房客,一连等了四个夜晚,他们俩相互倾诉,彼此倾听,由体谅、关切,到萌生爱情,就在第四个夜晚,等不来意中人的娜斯津卡深感绝望,下决心放弃等待,答应嫁给幻想家,不料,就在那个当口,鬼使神差,年轻的房客刹那之间突然现身了。
那个人轻轻叫了一声:“娜斯津卡!”一声呼唤产生了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效果:“天啊,那是什么样的尖叫啊!她猛地战栗得多么厉害啊!她是怎样冲出我的怀抱,迎面向他扑过去的啊……我站在那里望着他们,就跟死人一般。可是,她刚向他伸过手去,刚扑进他的怀里,竟忽地向我转过身来,像疾风闪电似的跑到我的身边,还没等我清醒过来,就双手一把搂住我的脖子,狂热地用力吻了吻我。然后,她没对我说出一句话,又再次向他冲过去,抓住他的双手,把他拖在身后走去了。”
幻想家呆呆地僵在原地,陷入了死寂般的痛苦与失落境地。
也许读者会嘲笑他,挖苦他,幻想家依然回归他的空虚与幻想。
我却不认同这种观点。幻想家成人之美,彰显出人格的无私与高尚。他失去了爱情,却赢得了亲情。娜斯津卡像爱兄长一样爱他,真正的爱,具有包容性。
幻想家的这种处境,非常接近普希金的一首抒情诗中的几行:
……
难道我不能默默地端详一个少女?
心中怀着浸透甜蜜的怅惘与痛苦,
难道不能用眼睛追随她的身姿?
默默祝愿她欢乐,祝愿她幸福,
并且祝愿她一切如意,事事称心,
祝愿她精神愉快,生活无忧无虑,
甚至也祝福她所选择的意中人,
他将与这可爱的少女结为伴侣!
这首诗写于1832年,诗人普希金33岁,幻想家的年龄应当跟诗人相仿。
从此之后,幻想家不再孤独,真可谓有舍有得。他了解娜斯津卡的身世,多了一份关切,多了一份牵挂,也多了一份亲情。幻想家默默地为少女娜斯津卡祝福:“愿你的天空清澈晴朗,愿你那和悦可爱的笑容明快安详,祝福你美满如意,因为你曾把一段欢欣愉快的时光赋予了另一颗孤独的心、满怀感激的心!”
“我的天啊!完美无缺的欢乐的片刻时光啊!即使就人的整个一生来说,这难道还算少吗……”
这里的幻想家正像莱蒙托夫笔下的“童僧”,有了三天的自由生活,就未枉度平生!
这位无名无姓的圣彼得堡幻想家发出的由衷感叹,将穿越时空,温暖无数读者的心。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夜》,他的故事与文采,为圣彼得堡的白夜增添了深厚的人文内涵。
小人物单纯善良,释放出心灵之美的光辉,大作家陀翁悲悯情怀释放出的人道主义光辉,与圣彼得堡的白夜之光相互辉映,构成了一道独特的美丽风景,具有抚慰人心的艺术魅力,这种富有诗意的光辉,将在天地之间长存,成为圣彼得堡风情传世不衰的另一张名片。
愿夏季赴圣彼得堡旅游观光的游客,不仅体验白夜的繁华热闹,也要留意白夜那温馨柔和、宁静安详的晴光……
题图:《白夜》封面(〔俄〕陀思妥耶夫斯基 著 谷羽 译 浙江文艺出版社2020年4月版)
http://epaper.tianjinwe.com/tjrb/html/2020-05/22/content_162_2739575.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