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媒体南开
淮南日报:一座思想的雄伟峻峰
来源: 《淮南日报》2020年4月29日第3版发稿时间:2020-05-01 11:55

  ——怀念刘泽华先生

  高 旭

  很长时间,想给刘泽华先生写点儿东西,但不知如何去写。近日获悉先生去世后,一生著作整理而成的全集已正式出版(《刘泽华全集》(12卷),天津人民出版社,2019年12月)。值此之际,不由心生慨叹,回想起自己记忆中的先生来……

  先生是当代中国史学界的著名学者,尤其是在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领域影响广泛,声誉卓著,堪为一代学术宗师。我和先生的关系,实在说,不近,也不远;和先生的渊源,却不浅。

  我有幸和先生有过直接的接触,聆听过先生的教诲,感受过先生朴质厚重、伟岸挺拔的思想者的人格,但却始终与先生有着一定的距离,只能远观而无法更深的亲近……

  人与人之间,是要讲“机缘”的。我与先生之间有机缘,却还是有限。

  先说远的吧。

  我和先生的机缘,始于根本无法相识的时候。那是十余年前,作为一个普通的大学年轻教师(从2002年至今,我一直在安徽理工大学从事科研教学工作,时光荏苒,已近二十年),我偶然在淮南市的“席殊书店”读到一部《洗耳斋文稿》,一时之间,为之吸引,不觉脚步难移,一气翻完。这是我与先生之间最初的机缘……

  从此,“刘泽华”三字在我心里留下印记。

  后来准备报考研究生。原本想考复旦大学的,但最后阴差阳错,因为差几分而没有实现。当时请教过大学时代极为钦敬的一位先生——战国秦汉长城史的专家彭曦先生,想请他推荐调剂的学校和适合的导师。彭先生提及上海社会科学院的刘修明先生,也提及了南开大学的刘泽华先生。但还是机缘不够,无可如之。

  以后考研究生,经历过一些小的曲折。十分有幸,最终从学于渤海大学历史学院的崔向东先生。更有幸的是,崔老师(我习惯称自己的业师为“老师”)竟然就是刘泽华先生的博士生。在东北学习生活的几年中,难忘的事情不少,其中之一就是很喜欢听老师谈及刘先生的种种逸闻趣事。每次言谈之中,都深感老师对自己这位先生的深厚诚挚的情感。现在回想起来,仍觉温暖……或许,对一位业师最大的肯定,就是来自授业弟子绵长久远的感怀不忘吧!

  又过了几年。硕士毕业后,我再次从所在单位争取进一步攻读学位的机会。因为受崔老师的影响,我对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情有独钟,总想去感受下刘泽华先生所在学校与学院的风采,所以在努力争取博士学习机会的过程中,一直是以南开大学作为自己唯一追求的目标。

  考博与考硕一样,同样有些曲折,但同样充满“机缘”。时光虽然易逝,电光石火,可无论何时想起,我对硕、博时期的两位业师都深怀感恩之心!没有两位老师的厚爱和慷慨包容,我觉得以我的性格而言,是应该多狠狠撞一撞俗世的南墙的……

  博士入学之后,跟从张荣明先生研习中国政治思想史。其实,我一直觉得,老师从事的中国政治思想史、宗教思想史的两个专业方向,是我始终涉及的领域。每次想到老师当年关于殷商历史的博士论文,我总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自己对汉代道家巨著《淮南子》从政治哲学与生命哲学的双重视角展开的系统研讨(我的博士论文为《<淮南子>汉代黄老新“道治”思想研究》,40余万字)!这是我和老师相一致的地方,也是我不由自主深受老师影响的地方。

  和张老师从学的一个难忘的益处,就是我竟然可以和刘泽华先生有所直接接触了!

  老师是王玉哲先生与刘先生共同带的博士生,受两位先生影响很深。尽管如此,但我始终觉得,老师在接续两位先生学脉与思想的同时,其实更有着自己卓然独立的学术思想、个性和风格。

  从学于老师门下,和刘泽华先生的直接接触,有过两次机会。一次浅,一次深。

  前一次是我们这届博士生的代表去看望刘先生。和几位关系友好的同学一起去拜望了久已仰慕的先生。虽然是第一次直接接触,但已深感盛名之下,其实正副。先生用自己质朴亲近的人格作风给我诠释了何为“大家”!不夸张的说,由此之后,我对所谓学界“大家”的认识和接受始终是以先生为标准的……

  这次接触的时间较短。更深入的接触是以后。

  也是比较偶然。张老师让我帮刘先生配置一部新的笔记本电脑。借此机缘,我往先生家奔跑了数次,有缘和先生及其爱人阎铁铮老师有进一步的接触。在帮刘先生一个小忙的过程中,也更进一步感受了先生的人格蕴涵。虽然深度依然有限,但已十分知足,十分深刻。

  离开南开后,我再无缘与刘先生往来。从此,仍是只能作为一个钦敬者来远望先生……

  我的性格比较清冷,无法改变。尽管我对刘先生始终有着很深的亲近感,但即使是和先生极为接近的时候,也从未对先生表现过热烈的亲近感。只是习惯自然地去感受先生,去尽可能地理解一位生平不凡的真正的思想者、真正的学者……

  听闻刘先生离去的消息后,我心中久久不平,想写点儿东西,却很久写不出来。此夜此时,获知先生全集的出版消息,心中有所触动,于是重新想起过往的点点滴滴,忆起印象里的先生……

  从最初读到《洗耳斋文稿》的记忆,到直接与刘先生叙谈的记忆,一切清晰如昨。先生虽然离去,也不一定于我有多少印象,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先生的学术人格以及“王权主义”为标识的学派理念,已然深深扎根在中国现代学术的历史脉络与源流之中,为后来者所铭记。

  得知刘先生逝去消息的当日,我曾默然以《先生》为题写下几行文字,至今读来,仍觉心声所在,录此以为缅怀:

  一座思想的雄伟峻峰

  注定要永亘天地间

  被风雨蚀刻出不可磨灭的印记

  风姿独立 穿刺岁月

  在国家民主进步的历史洪钟上

  他郑重铸出 不灭声名

  永远的思想者

  ——刘泽华

      http://hnrb.huainannet.com/html/2020-04/29/content_54439.htm

编辑:郝静秋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南开五篇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南开大学首届教材建设奖优秀...
李宝荣教授应邀做客“中国式...
南开大学召开教代会工会2024...
专家学者南开研讨“蔡和森、...
南开大学“火山杯”AI应用创...
南开大学召开党建工作推动会
2025年南开大学科技周活动举办
南开大学举办第四届“碳中和...
【关注天开园】天开瑞来:农...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