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媒体南开
福建日报:发挥心理学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作用
来源: 福建日报2020年4月20日9版发稿时间:2020-04-25 12:54

  《光明日报》刊发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开大学基地研究员吕小康文章《发挥心理学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要“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在这一精神指导下,服务健康中国建设成为所有学科共同承担的时代使命,心理学也应积极拓展参与健康中国建设的着力点与关注面,更为全面有效地助推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当前,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蔓延全国,对健康中国建设提出了新的紧迫要求,心理学更应全面参与健康治理,助力疫情防控。

  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要“促进心理健康”,其工作要点主要体现在针对所有人群的心理健康素养提升和针对重点人群的心理行为干预与服务上。但促进心理健康只是促进全民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一个方面,心理学界如果只将视野局限于此,必将导致学科产出落后于时代需求。其实,心理学的健康助推作用,应当摆脱“以心理疾病患者作为主要工作对象”和“把心理健康作为主要结果变量”的思维定式。实际上,健康不仅指整体性的身心健康,还包括超越个体健康层面的组织健康和社会健康;与之对应,健康中国建设不仅针对少数心理疾病患者的心理健康促进或针对所有人的心理健康素质提升,还包括针对所有社会成员生活行为方式、生产生活环境以及医疗卫生服务等所有健康影响因素的改进。

  全方位的健康助推工作,除了已经强调得较为充分的心理健康服务之外,心理学还可从以下路径入手:

  推动健康治理评价指标不断完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制订了较为完善的结果性指标、个人和社会倡导性指标和政府工作性指标三大类指标,并在每个大类下对健康知识普及等15项行动提出了明确要求。但这些指标中,许多指标都是刚性的、客观的、可明确量化的,如每万人营养指导员人数、中医医院设置治未病科室比例、婴幼儿死亡率等,其考核内容是健康领域的客观投入和客观产出。但实践证明,衡量一项公共政策的执行效果,不仅需要纯客观指标,还需要一些有效的社会心理指标,如健康服务获得感、医疗改革满意度等。

编辑:吴军辉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数学、统计学与交叉科学博士...
南开五篇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南开大学首届教材建设奖优秀...
【关注天开园】“创新驱动·产...
南开大学与中信资本签署战略...
李宝荣教授应邀做客“中国式...
南开大学召开教代会工会2024...
专家学者南开研讨“蔡和森、...
【关注天开园】天开瑞来:农...
【关注天开园】人工智能赋能...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