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羽
这里的“阿拉”,并非上海话的“我”,而是一位外国诗人的名字──阿拉·利普尼茨卡娅。这位女诗人出生于乌克兰一个犹太人家庭,前苏联解体后移居以色列,仍然用俄语写作。
大学毕业后,阿拉曾在乌克兰一家博物馆工作,有机会接触东方艺术收藏品,其中有瓷器、陶器、刺绣、带镶嵌花纹的珐琅器皿,也有金属文物……这些文物都等待阿拉鉴别真伪,她必须一趟又一趟去大城市的博物馆找专家咨询求教。阿拉特别喜欢去莫斯科东方艺术博物馆,那里收藏有不少中国瓷器和画卷。当然,她也喜欢日本、印度的文物,可以说,世界各民族的艺术品她都喜欢。
由喜欢中国文物,发展到喜欢中国哲学书籍和文学作品。她阅读的中国哲学书籍有孔子、老子的著作,当然都是俄语译本。最喜欢阅读的是庄子,喜欢汉学家弗拉基米尔·马良文撰写的有关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书籍。由阅读中国典籍,又发展到爱上中国诗歌。阿拉多次搬家,舍弃了许多珍贵的藏书,但即便如此,到现在她家里依然有很多中国诗人选集的俄译本,比如李白、王维、杜甫的诗集。她特别爱看描写狐妖鬼怪变成美女的《聊斋》故事。阅读小说《红楼梦》也很投入,几乎是爱不释手。
1984年,阿拉认识了汉学家米哈伊尔·巴斯曼诺夫。他不仅是精通汉语的外交官,多年在中国工作,还是著名的诗词翻译家。巴斯曼诺夫曾邀请阿拉到他莫斯科的住所去作客。阿拉把自己写的有关李清照的诗送给这位汉学家过目。巴斯曼诺夫很欣赏阿拉的诗。就在那次访问之前不久,世界各地举办活动纪念李清照诞生900周年,让米哈伊尔·巴斯曼诺夫感到惋惜的是,阿拉的诗未能收进纪念这位中国杰出词人的文集。
米哈伊尔·巴斯曼诺夫对阿拉说,格鲁吉亚有个乐团,演出节目当中有为李清照词谱曲的音乐,乐团把在莫斯科演出的海报送给他留作纪念。巴斯曼诺夫把海报转赠给阿拉,让女诗人喜出望外。她把这张海报挂在自己房间里很久很久:河水岸边站着一个身穿民族服装的女子,她俯身向一条小船,背后有座金色琉璃瓦凉亭……
一连几天不停地下雨,白天阿拉读李清照的词,夜晚梦见女词人乘坐小船来看望她。中国女词人的模样清晰真切,她们两个人倾心交谈。梦境和海报带来了灵感,阿拉创作了一首诗《凌晨细雨纷飞──给李清照》:
我尚未起床,我的姊妹,飘然来临,
我们彼此间很久很久无缘聚会!
我有些劳动成果正好快要成熟,
你的词世代长存,漆器般闪烁光辉。
你擅长分辨从未来回归的路,
我们的身边真可谓变化纷纭,
那些花园仍在,渴望的世界美好,
这让我们醒悟,该有多么幸运。
不要悄然离去!请伸出你的手,
触摸及时抵达的那条航船的帆,
一种细微的声音在四周轻轻扩散,
恍惚间,水面成了明亮的录像带,
生成画面,描绘我们短暂的相见。
这是一场超越时空的心灵对话。女诗人把李清照称呼为姐妹,因为她们之间有相似的悲剧性遭遇。李清照让她深感亲近,除了命运的坎坷、悲苦的际遇,还有其诗笔的简洁凝练、瞬间的情感抒发、领悟自然的敏捷精确、心灵活动的微妙细致。
阿拉不仅是诗人,也是画家,因而她的诗意象清晰,颇有画面感:细雨纷飞,帆船驶来,恍惚间,水面成了明亮的录像带……
阿拉喜欢的中国诗人不止李清照,王维、杜甫、白居易、苏轼、辛弃疾,也是她推崇的诗人。当然,最敬重、最亲切的还是李清照。她也敬重陶渊明,记住了他的诗句:“家为逆旅舍,我如当去客。去去欲何之?南山有旧宅。”
阿拉有自己的网站,她写的诗都贴在网上,像这首写给李清照的诗,前后有17位读者跟帖表达自己的感受。其中俄罗斯诗人叶列娜·洛克写道:“谢谢,阿拉!读起来很有意思,您写出了当代与往昔的联系,我有一首诗,也写李清照,想象自己就生活在中世纪,是李清照的同代人,您献给这位女词人的诗,我非常喜欢!”
汉学家巴斯曼诺夫翻译的李清照词,感动了诗人阿拉·利普尼茨卡娅,而阿拉写李清照的诗,感动了另一位俄罗斯诗人,李清照就是这样一步一步接近俄罗斯读者,扣响他们的心扉,引起心理共鸣……
http://epaper.tianjinwe.com/tjrb/html/2020-02/21/content_162_2331885.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