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媒体南开
今晚报:天津高校新专业适应新发展
来源: 今晚报2019年11月1日第3版发稿时间:2019-11-05 10:10

  人民日报

优化培养模式 对接市场需要 

  本报讯 10月31日的《人民日报》刊发记者靳博采写的《天津高校优化培养模式对接市场需要 新专业适应新发展》一文,报道天津高校紧跟经济社会发展设置专业,为新产业提供更多急需人才;探索“订单式”培养,根据企业需求提升毕业生的专业素养和能力;结合学校办学优势,对现有专业有增有减,构建特色专业体系。本报摘要转发如下:

  “人工智能学院成立的初衷就是提供更多急需的专业人才。”南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方勇纯教授直言,这两年,人工智能作为国家战略需求,正日益成为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重要动力。而当前人工智能人才短缺在全球是一个普遍性问题,依靠高校培育创新能力强的顶尖人才,是人工智能产业乃至社会经济长远发展的基础,“所谓的产业竞争,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对于南开大学这样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而言,学生的就业压力并非专业设置的首要原因,但毋庸讳言,行业快速发展,相关专业毕业生就很“抢手”。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是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应用技术大学,“建校目标就是以高水平专业建设实现高水平人才培养,以高水平人才培养助推天津经济与社会转型发展。”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党委书记张兴会介绍。“以需求为导向,学校就要做好‘一手托两家’的工作,一边是学生培养,一边是企业需求。”张兴会这样形容,目前,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与博世、西门子等企业共建校内工程实训室20个,其中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实验实训平台,为本科人才培养提供了先决条件。

  学校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的本土化实践,深入探索实施“订单班”培养模式,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不断深化,支撑起学校专业、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条件建设。张兴会介绍,近3年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的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对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人才有巨大的需求。但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往往存在人才培养‘复合’程度不够的问题:外语专业学生缺乏其他学科背景,而其他学科学生外语能力,特别是非通用语种能力又不够强。”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王凯表示。

  有鉴于此,南开大学在2017级新生中实施了“人文社科专业+外语专业”复合型国际化本科人才培养项目。学生入校后,可通过考试申请加入“通用+非通用”项目。考试通过后,交叉选择第二专业,实现两个专业必修课程全覆盖,毕业前撰写两篇毕业论文,成绩合格者将获得一个外语类专业学士学位、一个人文社科类专业学士学位。

  “专业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全局性工作。应该坚持社会需求与学校办学优势特色相结合、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相结合的原则,调整本科专业布局,优化本科专业结构,压缩专业招生规模,引导各类专业发挥办学优势。”天津工业大学副校长赵宏表示。

  为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培养适应时代的人才,天津工大先后成立了人工智能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和博雅书院。2019年新增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本科专业,并拟申报新增网络空间安全、智能医学工程等专业;同时根据招生和就业情况,撤销了会展经济与管理本科专业,9个专业停止招生。“通过调整本科专业布局,优化本科专业结构,进一步完善了以工程技术类专业为主干,以现代纺织为特色的专业结构体系,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位居天津市属高校前列。”

编辑:蓝芳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在津举办
数学、统计学与交叉科学博士...
南开大学首届教材建设奖优秀...
南开五篇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校领导为三学院师生讲授“形...
【关注天开园】天开津南园·开...
【关注天开园】“创新驱动·产...
南开大学“五月的鲜花”唱响...
医教研融合发展研讨会举行
南开大学与中信资本签署战略...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