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媒体南开
每日新报:《邪不压正》原著作者张北海的天津记忆
来源: 每日新报2018年7月21日7版发稿时间:2018-07-26 23:10

  张北海

  《邪不压正》海报

  原著小说《侠隐》

  年轻时的张北海

  《北洋画报》

  英国租界

  张北海

  姜文导演的电影《邪不压正》热映,连带让原著小说作者张北海和一系列剧中人物成为热议对象。无论是这位兼具东西方双重文化背景的美国华裔作家,还是影片中张北海以父亲张子奇为原型塑造的“蓝青峰”,事实上都和天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电影中的蓝青峰是神秘莫测的北平富商,历史上的张子奇则担任过天津电话局局长、天津副市长。张北海本人还曾在采访中表示,在天津英租界住过不短的日子,这些年回国也曾到天津寻访自己“住了三年的英租界”,甚至还曾到南开大学看望教过他的叶嘉莹先生……

  电影《邪不压正》故事发生地是北平 原作《侠隐》藏着不少津味

  回国曾到访天津英租界 《侠隐》送过“曾经的老师”叶嘉莹先生

  “蓝青峰”神似其父 张子奇曾当过天津电话局局长做过副市长

   曾住英租界 记得“过海河大桥的三轮车”

  《邪不压正》是姜文导演“北洋三部曲”系列的终结篇,而它的原著小说《侠隐》是张北海60岁从联合国退休后,花了6年多时间写出的第一本长篇武侠小说。

  他是在美国扎根近半个世纪的“纽约客”,是台湾音乐人陈升笔下的“老嬉皮”,还是才女张艾嘉的叔叔。《侠隐》之前,张北海写了几十年的散文,多是关于纽约的印象札记,牛仔裤、帆布鞋、地下铁、计程车、摇滚乐、迪士尼、好莱坞……直到20年前的一场大病,他写起了自己心中的北京城。

  《侠隐》开篇,写的便是李天然回北京,从天津下船坐火车去北京。

  “我也在天津上过学,除了吃的以外,印象最深的是那些过海河大桥的三轮车,上桥坡的时候是倒着骑。”张北海曾在一次采访中回忆童年时代的北京,也提起对天津的一些记忆,这段关于“三轮车”的记忆,在天津市档案馆工作的吉朋辉也曾有过研究了解——当时天津的代步工具最初主要是“胶皮”,也就是黄包车,日伪期间,三轮车营业拉客量增多,抗战胜利后部分黄包车被取缔,很多车夫改做三轮车夫,三轮车便成为天津当时的主要代步工具。

  “我的前半生一直没有一个永久地址,单从我中年以前之四处居所,即可看出少许端倪——北京、天津、重庆、台北、洛杉矶、圣塔莫尼卡……”张北海的父亲张子奇留学回国后曾任天津电话局局长,他在天津工作,不过据说其全家却留在北平,居住在北平的东四大街九条30号院。

  “小时候家住英租界,因为讨厌英国人,就到附近的法国学校念书,用英语上课。”张北海在提起这样一段往事的时候,并没有确指天津,不过后来有报道说起,张北海这些年回国常在各处寻访旧日留痕,比如山西五台的老家,比如“曾住过三年的天津英租界”。

  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尚克强介绍,据统计,那时在英租界的居住者确实是以中国人为主,“外国侨民当时在英租界也就占十分之一。”官宦世家、工商业者、实业家、银行家……用尚克强的话说,那个年代住在英租界的中国人也多是有钱人,“包括一些南方人来天津做买卖的,总之是上层社会人士居多,一般经济条件比较好,毕竟这儿的房子很贵。”当时租界里中国人自己办的小学有十几个,中学相对办得少,“英租界的中学多为教会办学,像工商附中(实验中学前身)、圣功女中(新华中学前身)等,后来耀华出现,上世纪30年代开始招生,才有了华人自己办的中学。”

  不过说起来,过了营口道往劝业场的方向就是法国租界,当时在法租界边上有个教会学校,“原来营口道和河北路交口是滨江医院的门诊部,现在好像是个快捷酒店,那个地方原来叫天津圣路易教会中学。”天津市地方史研究专家学者、天津近代教育史研究专家张绍祖解释,圣路易中学也称法国学校,前身是法国教会学校——圣若瑟女校,专门向侨民子弟教授法语、英语和商业知识,后来又改称为天津市第十一中学。尚克强特别谈及,表演艺术家、翻译家英若诚就是毕业于这所学校,英若诚本人有过相关回忆文字。总体而言,圣路易教会中学里还是多为外国侨民子弟,“中国学生属于少数,一些开明的家庭会把孩子送去。”

   师从叶嘉莹小说有“《北洋画报》小道消息”

  关于张北海的教育,说是父亲张子奇曾经“聘请部下推荐的‘北平才女’叶嘉莹为辅导老师”。张北海也曾回忆,叶先生给他上课的时候有很多规矩,第一次上课就说过“老太爷”让她按“中国传统方法”来教,所以从“四书”开始,“四书”之后就是古文,《史记》《昭明文选》也要背。

  张北海说过,叶先生一直教了他两年半的时间,“除此之外我没有什么中文的根基。”而那时的古文学习,对他在写作方面似乎也起到不小的作用,“很多人都看不出来,我的句子其实在很多时候还是古文的结构,只是我把它现代语化了。如果没有背过‘四书’,你无法看出那是古文文法的造句。”2000年《侠隐》在台湾出版,张北海记得有一年叶先生到哥伦比亚大学做客座教授,他还特意送了一本给自己曾经的老师。

  《侠隐》小说中涉及不少小报新闻,张北海曾表示这些新闻消息都是有根据的,“那时,天津出了一份画报,每一期大概只有4页到6页,叫《北洋画报》,所有关于当时北京的小道消息,我就是从那里收录下来的。”

  1926年创刊、1937年停刊的《北洋画报》,在当时的影响力也的确不容小觑。上世纪20年代之前,天津人多读上海画报,而《北洋画报》问世后,便成为天津乃至整个华北地区的热销画报,“当年的画报类刊物,南方看《良友》,北方就看《北洋画报》。”天津市档案编辑研究专家、文史专家周利成指出,当时北方许多画报刊物基本都是以《北洋画报》为蓝本来做,相较于书册性质的《良友》,《北洋画报》更偏向于纯粹的报纸,“一张8开本道林纸,打开以后一边两版,折起来四版。”

  虽说《北洋画报》早期的内容侧重休闲时尚部分,社会新闻不那么多,不过张北海能在《北洋画报》看到当时北京的一些“小道消息”也并不新鲜,“通常第一版上半部分是名闺名媛或是北洋政府的一些官员,下半部分是广告;翻过篇来上半部分就是时事版,初期报道奉系军阀活动,张作霖、张学良的活动居多,一段时间还连载‘时事日记’,条目式地报道中外新闻。”除了二版经常刊登一些鲜为人知的时政内幕,周利成还提到,那时《北洋画报》的三版多为戏剧、电影消息,包括一些中国名画名帖,“其中也有‘某印局长寻死’‘陶园怪事’这样的社会新闻和花边新闻。”

  “蓝青峰”参照父亲张子奇?

  坐平津间火车到天津上班

  参与过电话局“抗交”事件

  小说《侠隐》讲述的侠客复仇故事,发生在1936年,这是张北海出生的年份,他自然记不得这一段时期的事,正如他说过的,应该是全凭资料与稍晚的记忆铺陈——整个故事所描述的时代并不是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其实属于其父张子奇那一代,至于小说中发生的事情,所谓的历史背景完全都是写实的,只有故事是虚构的。

  张北海曾说书中蓝青峰一家上下“是有不少我家的影子”,而小说中的蓝青峰,正与张北海的父亲张子奇神似,有说法是张北海应是以父亲张子奇为原型塑造的蓝青峰这个人物。张子奇参加过辛亥革命时的山西起义,后留学日本,回国后在冯玉祥手下,1937年还帮助过张自忠及不少二十九军高层从京津逃亡大后方。在小说里,张北海多处写及二十九军,这支部队与冯玉祥的西北军渊源深厚,其中的宋哲元、张自忠、孙连仲等将领,既与其父张子奇同代,也几乎全是张子奇的朋友。

  张子奇本人,更可谓和天津有着颇深的渊源。

  日军占领天津期间,张子奇担任过天津电话局局长,有一种说法是全家当时还是基本留在北平生活,不过张子奇从北平到天津的电话局上班,需要乘坐平津之间的火车往来,据说那会儿张子奇也时常住在天津。“这样往返的人当时有,但太少了,不会每天这样当日来回。”尚克强分析,那个时代,北京天津往返火车每天一般就一趟或两趟,“3个小时左右一趟,北京前门火车站上车,天津东站下,北站也有站。比方说要是白天办个事当天晚上回来这可以办到,要是天天这么折腾就不好说了,所以在天津另有临时住处的说法不无可能。”

  张子奇在任电话局局长期间,还发生过一件比较著名的历时3年之久的电话局“抗交”事件。1937年7月29日,日本侵略军占领天津后,天津电话闸口街二、五局,河北的六局,河东的八局及法租界的电报局,先后被日军接管。电话三、四两局由于在英、意租界内,日军不能以武力接管,当时张子奇曾和地下党员包括电话局职工们,利用租界的特殊环境与日本侵略者及日伪政权展开过斗争,坚决不交出电话三、四局。

  不过尚克强认为,1937年日本人当时占的是天津老城城里,“主要是河北区、河东区一带,英租界、法租界没占领。电话局当时在烟台道这边,那时候日本还没有和英国宣战,不交予接管,日本人也拿他没辙。”有资料表示,1938年张子奇等人也曾多次抗争,1940年9月17日,英、意、法、德、比领事团与日方签订协议,把天津电话局管理权全部移交给日方,电话局职工也曾表示抗议,要求“电话局与租界共存亡”,不过电话局的“抗交”斗争最终还是以英租界当局对日军的妥协而被迫结束。“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日本人和美国、英国正式宣战,借此当天晚上也就进入了英租界。所以说这段往事,背后大的历史背景也是不容忽视的。”

  天津市档案馆中关于张子奇的文字资料有限,不过他在天津的这些印记还是比较清晰可见的:“1946年3月至4月行政院院长派该院张子奇接收日伪隐匿资产”“1946年10月至12月关于杜建时、张子奇被任命为天津市之正副市长的通知及各机关团体的贺信等”“1948年8月市政府训令为本府副市长张子奇辞职照准遗缺不再补人仰知照”……对于张子奇到天津接收日伪物资的那段时期,尚克强曾听闻一些天津老人还有记忆,不过也都是只言片语。1948年底,在平津战役开始之前,张子奇携全家人南下,随后前往台湾定居。有说法是张子奇家人是分批次南下,虽不特别仓皇,但是急迫,“飞机票根本买不到,只能乘商船渡过海峡。”新报记者吴非

编辑:张丽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南开大学与美宝集团举行捐赠...
陈雨露深入思政课堂听课调研
我校和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
南开大学2025新年音乐会唱响...
南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建设交...
南开大学首聘出版专业行业博...
南开大学与石药集团奖学金捐...
南开大学第八届教职工代表大...
学校党委巡视组向第四轮被巡...
南开3名教师入选“高校计算机...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