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可通过微信平台约课
渤海早报讯(记者 闫晓茜)日前,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与南开大学签署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传承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南开大学的“非遗公选课”也已经正式开课,市民可以通过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微信平台进行约课。
近年来,我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方面取得了许多成绩,初步建立起符合我市实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南开大学也作为部属高校成功列入2017年度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将组织面向全国的木版年画、传统陶瓷艺术研修班。根据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与南开大学的协议内容,双方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研究、人才培养、法规建设、通识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分类保护、振兴传统工艺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
“非遗公选课”已经在南开大学正式开课。目前开设的“非遗公选课”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命观、生活态度、创造智慧分做开物、乐心、养正、修治等四个单元进行表达,汇集了剪纸、年画、蓝染、瓷、古琴、法鼓、四时节令与传统医药、传统武术、茶道、花道、古书画装裱修复、青铜器修复、古钟表修复等代表性项目。值得一提的是,该课堂还向社会开放,其他学校的学生和市民可通过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微信平台进行约课,具体课程安排也在该微信平台上有详细介绍。
当日的签约仪式后,文化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委乔晓光为大学生带来了一场关于剪纸艺术的讲座。受邀参加此次签约仪式,他也感触颇深,“非遗”是“全民遗产”,“不是某个政府部门的,它是属于全人类的,是属于民众的。老百姓不认识遗产,不尊重遗产,不使用遗产,这个遗产就没有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