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媒体南开
光明网:莫让诗词“热”一时
来源: 光明网2月10日发稿时间:2017-02-13 08:54

作者: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教授 刘佳

  这几天,《中国诗词大会》无疑是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文艺青年、专家学者、电视工作者、各类公众号都在谈,看此情形,大有可能掀起一场全民“背诗”热。《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让我们看到在山南海北、各行各业有那么多被诗词陶冶和净化着的心灵,看到传统文化在现代中国依然葆有的蓬勃生命力,这是令人欢欣鼓舞的。然而热闹之后,我们也不禁去思索诗词之“热”所折射出的现象,以及诗词“热”了之后又该向哪里去的问题。

  作为《中国诗词大会》的忠实观众,笔者每每因那些耳熟能详的诗句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中国诗词大会》,就像一场诗词爱好者的狂欢,新颖有趣的比赛形式、现代传媒手段对古典诗词的全新包装、丰富精当而言简意赅的专家解读、平凡人生与诗词的奇妙缘分……这些都是《中国诗词大会》成功的重要因素。而说到底,中国人对诗词的民族记忆才是该节目成功的最重要的保障。从某种意义上说,世界上恐怕没有哪个民族的人们像华夏儿女这样幸运,拥有从《诗经》开始、延续几千年的诗词文化传统,从蹒跚学步之时就与那些在艺术上、思想上独步天下的清词丽句结缘。有多少人,透过《中国诗词大会》回想起自己儿时背诗的情景;有多少人,透过选手们的人生故事感到爱诗的自己并不孤单;又有多少人,还没想清楚“时间都去哪儿了”,就不得不感慨曾经感动过自己的诗词都去哪儿了?《中国诗词大会》,借助国家主流媒体的强大优势,唤起了中国人对民族传统文化深刻的集体记忆。参与比赛的选手既不限于攻擂守擂的那几个,也不限于百人团的那一百个,而是收看节目的所有观众,这种参与度只有此前的《汉字大会》《成语大会》可与之比肩,而诗词的审美特质和文化内涵又更胜一筹。

  看着那些在场上过关斩将的年轻学子,我总在想:如果没有《中国诗词大会》,这些孩子成为“英雄”的可能性有多大?他们在时尚的同学中间、在“分不高,无以言”的考试面前,会不会显得很另类?在当前的中小学教育中,有多少时光能与诗词相伴?不再上语文课以后,又有多少人永远不再读诗?可能在很多人眼里,诗词早已是无用之物,但诗词最大的用处,恐怕就在于它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潜在魅力。诗词里藏着无数中国故事,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人格精神、哲学精神、美学精神,即使社会形态、生活方式在不断发生变化,作为一种永恒的心灵书写,诗词反而成为现代人从祖先那里获得启发和鼓舞的重要源泉。“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琐碎的生活也会因为诗词而不同,有诗词作伴,你会懂得“景点”与“风景”的不同;你会发现所有的憧憬、彷徨、忧伤、喜悦都有人和你分担;你也会发现许多人曾经比你活得艰难一万倍,可他们却没有要死要活的念头,反而能潇洒地说一句“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诗词是现代人的一处桃花源,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艺术的享受,还有心灵的抚慰、思想的启迪,《中国诗词大会》应该成为一个良好的契机,唤起人们对于基础教育阶段以诗词为代表的古典文学、古典文化教学的重视,但我们也必须警惕“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做题重背诗”的倾向。希望诗词之“热”不是一时之热,而成为一种亲切的温度,温暖我们的生命与灵魂,就像它千百年来所做的那样。

编辑:聂际慈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南开五篇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南开大学首届教材建设奖优秀...
李宝荣教授应邀做客“中国式...
南开大学召开教代会工会2024...
专家学者南开研讨“蔡和森、...
南开大学“火山杯”AI应用创...
南开大学召开党建工作推动会
2025年南开大学科技周活动举办
南开大学举办第四届“碳中和...
【关注天开园】天开瑞来:农...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