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媒体南开
北京日报:科学家揭示大流行性霍乱起源
来源: 北京日报 2016年12月7日17版发稿时间:2016-12-07 15:19

  严生

  霍乱是历史上对人类威胁最大的疾病之一,造成了数百万人死亡,针对其最早的历史记录可追溯至公元前400年。目前,霍乱仍然是人类健康的重要威胁之一,每年可造成300万至500万例感染。

  日前,南开大学王磊教授团队在霍乱大流行菌株的进化机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揭示了当前的霍乱大流行菌株如何从约一个世纪前的一种非致病性细菌进化成为一种致命性病原体。这一成果近期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在线发表,《科学》杂志也第一时间采访了课题组,并以“当今的霍乱是如何生成的”为题,用较长篇幅配图报道了该成果。

  霍乱自1817年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共暴发七次大流行。目前,世界正在遭受第七次霍乱大流行的危害,这一次的大流行性霍乱起始于1961年并一直持续至今。

  利用创新性比较基因组学分析方法,王磊团队完成了对保存在全球不同实验室的霍乱菌株历史样品的精确分析,同时研究了大量历史记录,获得了一系列关键发现。

  研究者认为,霍乱第七次大流行菌株最初起源于南亚,1900年前后通过宗教朝圣者的携带被传播到中东,并在该地区进行了快速的多样性分化。当时包括南亚在内的很多亚洲和非洲地区的大量宗教人口,每年都会到中东进行麦加朝圣,他们往返的行程中,很可能携带霍乱菌株进入了中东并造成其在中东的扩散。历史记录还显示,当时的“埃尔托型”霍乱菌株携带者,并没有出现疾病的症状,表明这些“前体”菌株还处于非致病性状态。

  进化图谱显示,约1908-1925年间,霍乱第七次大流行“前体”菌株经传播进入印度尼西亚望加锡地区;而在1925-1954年间,这些“前体”菌株通过进化获得了一系列关键致病元件(致病基因、致病岛等),这些致病元件很可能起源自望加锡地区的其它细菌。而历史记录显示,“埃尔托型”霍乱菌株已经可以在当时的望加锡地区造成患者感染,但引发的病例较少,也不能在人群之间快速传播。

  历史记录表明,霍乱第七次大流行菌株自1961年开始从印度尼西亚望加锡地区传向世界各地,进而肆虐全球。研究者发现,分离自1961年的霍乱第七次大流行“早期”菌株形成于1960年,说明在1960年该菌株已具备了在人群中快速传播的能力。霍乱第七次大流行菌株的最后一个进化阶段是1954年至1960年,而在该阶段霍乱菌株中仅发生了12个碱基的改变,说明正是这12个碱基的微小变化,完成了霍乱第七次大流行菌株进化过程中的最后一步跨越。

  美国哈佛大学的微生物学家爱德华·瑞恩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评价该工作为在现实条件下的“一项完美的研究”,并“讲述了一个在生物学上清晰、可信的故事”。

编辑:赖鸿杰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天津外国语大学来校访问
南开大学率中国队获国际青年...
教育部调研组来校开展实验室...
2025上合组织数字经济论坛高...
自贡市蜀光中学校长一行来访
济南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副...
2025“汉语桥”全球外国人汉...
校领导率队赴石家庄调研生物...
南开大学与多所上合组织成员...
北京大学青年人才国情研修班...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