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著名曲艺理论家、南开大学教授薛宝琨先生因病去世,享年81岁。薛宝琨1935年出生于天津,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后进入中央广播说唱团创作组,与侯宝林共事20余年。1972年,薛宝琨调入南开大学任教。昨天,马志明、杨少华、籍薇、侯耀华等艺术家纷纷前往薛宝琨家中吊唁。薛先生的儿子薛晓冬介绍,薛先生的学生正在整理他的作品,希望可以系统出版。3月1日上午,薛宝琨遗体告别仪式将在天津第一殡仪馆举行,曲艺爱好者可以送别薛先生最后一程。
淡泊超然的曲艺理论大师
天津作为曲艺之乡,不仅拥有众多曲艺大师,还有一位享誉全国的曲艺研究理论家——薛宝琨先生。对于中国曲艺理论研究,薛宝琨的名字是首当其冲的。在侯宝林的鼓励下,薛宝琨从事了一辈子的相声理论研究,留下著作无数,涉猎之广,探究之深,令人惊叹。但在薛宝琨的研究中从不单纯玩弄理论,他有十余年曲艺创作实践,因此能结合作家、演员的艺术实践进行深入探讨。他十分关注曲艺的现状与走向,提醒人们注意提高曲艺的文学水平、题材形象的丰富,并指出“讽刺的生命在于真实”,疾呼“提高相声的幽默品位”,对曲艺的健康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薛先生离世,其子薛晓冬难掩丧父之痛,他对记者说:“父亲走得很安详,感谢各位曲艺名家对我父亲的关心,也感谢天津市文联、曲协和南开大学领导的关心。我父亲是个淡泊名利的人,我们家属尊重他生前的意愿,丧事活动一切从简。很多媒体关注追悼会的时间,我们只是3月1日在北仓举行一个小型的遗体告别活动,曲艺爱好者可以在当天上午9点,到仙苑厅和老人家道个别……”
薛宝琨生前很是超脱,他说:“什么事都无可无不可。平淡是人生最高境界。”他的人生信条是:“逆中求顺,退而善飞。”薛晓冬介绍:“父亲生前一直乐观豁达,最后的时间里也不忘关注曲艺方面的消息。虽然在很多曲艺爱好者心中,他是一个著名理论家,但是对我来讲,他就是一个慈父。父亲最喜欢一副对联:染色可入世,留白以自洁——他总这样教育我,希望我做人要像他一样洁身自好。”
钟爱讽刺相声 请少马爷课堂示范
在薛宝琨生前认定的四位相声大师(张寿臣、刘宝瑞、马三立、侯宝林)中,没有歌颂相声的代表,他对马氏相声情有独钟,认为马氏相声传达了雅文化的精髓以及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那就是:乐而不淫,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以及俗不伤雅的“中庸”“中和”,这也是普通百姓乐观务实的大众精神。薛宝琨病故后,马氏相声的传承人“少马爷”马志明第一时间前往其家中吊唁,采访中,谈到薛宝琨的理论研究和为人处世,马志明唏嘘不已。
“他的离世,是天津相声界、中国曲艺界的巨大损失——这样的话,我想这几天很多人都会说,没错!说得对!但我还是忍不住说了一遍!作为一名从事曲艺研究的理论家,薛宝琨先生对相声的传承和发展确实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马志明回忆,从薛宝琨回到天津,在南开大学任教开始,就和马三立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当年侯宝林鼓励薛宝琨专门从事评论与研究相声、曲艺,并带薛宝琨在天津拜会了马三立,侯先生托付马三立“关照这位书生”,又责令薛宝琨研究马三立,“此情此景,恍如昨日。”马志明认为,薛宝琨是中国曲艺理论家中最懂马氏相声的大家之一。
薛宝琨在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任教期间,马志明也和他结下了深厚的友情。“他讲课那会儿,很多曲艺段子不可能放录音呀,那样讲解起来不形象。他就找到我,希望我去帮他们现场示范。那时候我们演出的都是传统活儿,比如我使一个《卖五器》,薛先生就在我们表演之后为学生们讲解。这样的授课方式现在不可能出现了,但当年薛先生的课就是这么上的。同学们非常兴奋,薛先生介绍得格外详细,而我们表演得也卖力气。一上午下来,我们一般是五个段子,浑身汗……现在想来,无非希望我们的大学生能够爱上传统相声,希望薛先生的课可以得到更多年轻人的支持,希望相声后继有人。”薛宝琨对相声艺术的专注和精深研究令“少马爷”佩服。“我看过很多他对我作品的分析解读,一些观点和认知都超越了我。”
薛先生离世对中国曲艺界的损失自不多言,但最令少马爷钦佩的,其实还是老人家的为人,称他是个君子。“从我认识薛宝琨那天开始,他的夫人一直就病体缠身,薛先生无微不至地照看着。他没有一丝抱怨,一坚持就是几十年。”采访中,“少马爷”对薛先生的评价总离不开“耿直”二字。“他就是太耿直,他的成功因为耿直,而他人生的一些不如意还是因为他的耿直……四个月前,我们还在北京电视台一起录制节目,那时候他精神头儿还可以呀,转眼间人就突然没了,这让我一时真的接受不了……”
新报记者 翟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