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先后内迁云南的高校有十余所,主要有在昆明的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组成的西南联合大学,在澄江的中山大学,在大理喜洲的华中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的前身之一)等。现在中山大学在澄江建有“中山大学澄江办学纪念馆”,华中师范大学则在喜洲树立了“华中大学西迁办学纪念碑”。
抗战全面爆发后,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内迁,几经周折,最后组成西南联合大学,1938年4月到1946年5月在昆明办学,取得了非常辉煌的办学成就。据记者了解,目前学界对西南联合大学办学历程和学术成就的研究是最多也是最深入的。
西南联大结束共同办学使命后,在其旧址成立了“国立昆明师范学院”,现为云南师范大学,这是西南联大给云南留下的一个宝贵的文化财富。走进云南师大校园,花木繁盛,梅池边三五株紫薇绽放,草坪上几只戴胜鸟踱步捕食,而校园内最引人注目的是西南联大旧址。在云南师范大学教授吴宝璋带领下,记者参观了旧址和纪念馆。经过培修和恢复,西南联大旧址主要遗存有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复建的西南联大校门和教室校舍、“一二·一运动”四烈士墓等。
西南联大纪念碑由冯友兰撰文,闻一多篆额,罗庸书丹,被称为“三绝碑”,冯友兰先生撰写的碑文向来为后人称道,碑文表达了对抗战胜利的欣喜以及对三校成功合作的赞颂,其中写道,“三校有不同之历史,各异之学风,八年之久,合作无间,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
西南联合大学纪念馆在纪念碑东侧,全面展示了西南联大的办学历程和成就,展出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原件。西南联大培养了大量人才,据纪念馆的统计资料,西南联大校友中被评为“两院院士”的多达172位。杨振宁先生是从西南联大走上学术道路的,他多次回忆起与同学黄昆、张守廉在昆明从茶馆到宿舍“无休止地辩论着物理里面的种种题目”,当时没有更多物质上的追求和欲望,只有获得知识的满足和快慰,形成了他们对物理工作的爱,从而给各自以后的研究历程奠定了基础。
抗战时期中国大学内迁坚持办学并发展壮大,研究者称之为“世界教育史的奇迹”。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曾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他在晚年回忆有诗写道,“饮水曲肱成学业,盖茅筑室作经筵”,“此是光辉史一页,应叫青史有专篇。”在今天,抗战内迁办学这一页已成为各大学都极为看重的各自校史中的光辉篇章,而“抗战时期中国大学内迁办学旧址遗存群”已成为我国教育史、学术史上重要的文化遗产。(曾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