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高教视野
“文理学院要在中国家喻户晓,太难了!”
来源: 人民网发稿时间:2009-02-12 09:02

  ——专访美国盐湖城西敏学院校长迈克尔·贝斯

  人民网驻美国特约记者唐勇

  提到美国大学,大部分中国人想到的很可能是哈佛、耶鲁、斯坦福这样的大学,而对文理学院(Liberal Arts College)则几乎谈不上有什么印象。记者虽然常驻美国多年,但也不幸未能免俗,采访了包括耶鲁、普林斯顿、哥伦比亚、密歇根等众多知名大学的校长,几乎将主要研究型大学一网打尽,但却从来没有想到过要采访一下文理学院。

  后来,记者通过与美国朋友聊天,再加上做了一些研究调查,这才发现自己对文理学院如此冷落实在是很不应该。实际上,在一些懂行的美国人看来,文理学院往往代表着经典、小规模、高质量的本科教育,是美国高等教育的精髓,也是美国高等教育区别于其他国家的特色所在。文理学院一般来讲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一般称为学院,少数也称大学;第二,绝大部分只提供本科教育,极少数也提供研究生阶段课程;第三,课程以传统和基础科目为主,例如哲学、艺术、生物等。第四,学校规模小,学生一般不超过两三千人,教师不超过几百人,小班上课;第五,教师虽然也有科研任务,但最主要精力在教学,学生和老师之间互动密切;第六,学校注重通才教育,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人,即所谓有教养的有文化的人,而不是培养某项专业技能。第七,大部分都是私立大学,少部分属于公立,学费偏高;第八,校园规模不大,一般位于山清水秀的小城。

  顶尖的文理学院,如威廉姆斯学院(Williams College),其学术声誉往往不亚于哈佛耶鲁等世界级名校,因而成为很多富有家庭教育子女的首选。例如,美国华人劳工部长赵小兰就毕业于曼荷莲女子学院(Mount Holyoke College),美国前总统肯尼迪的夫人杰奎琳毕业于瓦萨学院(Vassar College),在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宋美龄、中国著名女诗人冰心、美国前总统夫人希拉里、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均毕业于卫斯里女子学院(Wellesley College)。其他的文理学院同样不乏这样声名显赫的校友。例如,美国前总统加菲尔德和新加坡前总理吴作栋就毕业于威廉姆斯学院。

  一项统计显示,尽管文理学院的毕业生只占全美所有大学毕业生的3%,但19%的美国总统、20%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8%的《福布斯》杂志最富有CEO排行榜上的CEO、20%的美国大学优等生荣誉学会的会员都毕业于文理学院。很多其他的社会背景人士,比如美国的普利策奖获得者也有很大一部分毕业于文理学院。根据美国《新闻周刊》的统计,像一些著名的文理学院,如威廉姆斯学院和卫斯里女子学院的毕业生就读研究生的比例在美国甚至高于哈佛、耶鲁这样的名校。可以说,文理学院的毕业生跟综合性大学的毕业生一样,在美国主流社会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当然,今天的文理学院也面临很多挑战。首先,文理学院的知名度普遍不够。别说是中国人,就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也叫不出几所文理学院的名字。这当然跟文理学院的历史有关,大部分文理学院偏安于一域,在宣传公关方面作风保守,在喧嚣的世界高等教育天地里乐于做个隐者,美国主流媒体也很少对这些学校进行报道。其次,文理学院重名现象严重,既影响了它们的国际国内交流,也非常不利于它们打造品牌形象。大学重名现象在美国的研究型大学也存在,但文理学院的重名现象更加严重。比如,国王学院,美国就有好几所,一所在宾夕法尼亚,名叫King’s College,一所在田纳西,名叫King College,一所在北卡,名叫King’s College,一所在加州的洛杉矶,名叫The King’s College,在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西班牙,名叫King’s College的学校也有好几所。再比如,美国跟“卫斯理”( Wesleyan)有关的大学有好几十所,在马萨诸塞州的名叫卫斯里女子学院(Wellesley College),在康州的名叫卫斯理安大学(Wesleyan University),在佐治亚州的名叫卫斯理安女子学院(Wesleyan College,宋蔼龄和宋庆龄在此毕业),在北卡的名叫北卡卫斯理安学院(North Carolina Wesleyan College),在俄亥俄州的名叫俄亥俄卫斯理安大学(Ohio Wesleyan University),在印地安纳州的名叫印地安纳卫斯理安大学(Indiana Wesleyan University),在伊利诺伊州的名叫伊利诺伊卫斯理安大学(Illinois Wesleyan University),在肯塔基州的名叫肯塔基卫斯理安学院(Kentucky Wesleyan College),其他还有很多州都有以“卫斯理”命名的大学或者学院,此处不再一一列举。造成重名或者名称近似的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恐怕还是宗教原因。历史上,一些教会机构在全美广设大学,在为这些大学取名时显然不够讲究,或者说那时候根本不需要讲究,因为各个大学都偏安于一域,各有自己的招生地域范围,因而发生误会的机会不多。但是世界走到全球化的今天,大学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多,就给重名和误会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机会。

  其实,文理学院最主要的挑战还是来自于人们心态的变化。现代人越来越世俗化,越来越急功近利,上大学的动机因此变得越来越功利,毕业后能否好找工作成为他们评定一所大学好坏的最重要标准。而文理学院在这方面先天不足,它们提供的课程普遍文化气息浓厚,但实用性不强,以致于一些教育界的专业人士也开始呼吁文理学院改革,让学生们在学习古希腊哲学和拉丁文的同时,也有机会培养某方面的职业技能。一位批评人士甚至嘲讽说,如果文理学院不锐意改革,很可能“会像美国的火车那样,尽管运行很完美,但最终还是被喜欢乘坐飞机和驾车外出的旅客所抛弃”。

  这样的嘲讽固然有夸大之嫌,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在全球化的新时代,美国的文理学院的确也需要与时俱进。文理学院的优势到底何在?未来它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如何提高文理学院在美国乃至全世界的知名度?文理学院的掌门人都在想些啥?跟研究型大学的校长有什么不一样?带着这些问题,人民网驻美国特约记者唐勇前不久赶赴犹他州首府盐湖城,独家采访了西敏学院(Westminster College)的校长迈克尔?贝斯。

  西敏学院就位于盐湖城市内,校园不大,但干净整洁漂亮,那座砖红色的行政大楼是学校的标志性建筑,古色古香的,提醒人们这是一所百年老校。在校长办公室,记者见到了贝斯,满头白发,连胡子都白了,看上去很和善很慈祥,要是戴上圣诞帽子,一定是个受孩子们喜欢的圣诞老人。这样的校长,在学生眼中肯定是很有亲和力的。时值早晨,校长邀请记者与他共进早餐,其实就是几块三明治和一瓶矿泉水。于是,我一边啃三明治,一边开始了跟校长的对话。

  采访很顺利。结束后,记者查询了学校的官方网站,有这样一段介绍:“西敏大学1875年建校,是一所私立的、综合性的独立的文理学院,在校学生2600多人。《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连续多年将其列入“美国西部最佳地区学院与大学”排行榜。《美国新闻》也因西敏学院“学费低廉、教育优质”而將本校列为美国西部公立及私立大学中的前三大“最有价值”学校。 《彼得森竞争力大学指南》也將西敏学院列入全美3600所公私立学院及大学排名前10%的学校。”

  “在全球化方面,我们才刚刚上路”

  ●记者:造访西敏学院这所文理学院之前,我采访过许多研究型大学的校长,比如耶鲁、普林斯顿等。

  ●●贝斯:有什么有意思的东西吗?

  ●记者: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我采访过的几乎所有的大学校长都提到一个词,那就是全球化。他们说,大学必须作出变革,否则难以适应全球化的挑战。我想知道,像西敏学院这样的文理学院是怎么适应全球化的?

  ●●贝斯:我们适应全球化的方式跟研究型大学差不多。比如,我们积极发展跟国外大学的关系。我们积极跟国外大学交换教师和学生。有些文理学院开始在国外开设分校。我们还没有这么做,因为太昂贵了。我们开设的很多课程都需要国际旅行才能完成。比如我们的MBA项目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有三到四周的海外旅行,学生们到亚洲、西欧、东欧、南美或者中美洲等地,与当地的商界和政界人士接触,了解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经济运行方式。所以即使像西敏学院这样的小型文理学院也在积极地适应全球化。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现在的学生今后将面对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2007年我奔赴中国天津,与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签署了“姐妹学院”协议。南开大学在中国排名第十,它的经济学院在中国排名第三。同年我又赶赴上海,与东华大学(前中国纺织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签署了合作协议。自此我们和南开大学和东华大学展开了留学生互换。2008年2月,第一批东华大学的交换生来到西敏学院,开始了在美国为期4个月的学习生活。目前有7名南开大学的交换生和5名东华大学的交换生在我们这里学习。我们也向南开和东华派出了为数不等的交换生。2008年11月我访问了印度,跟印度的一些大学签署了类似的留学生互换协议。

  ●记者:为了适应全球化,大部分美国大学都将多元化和多样化奉为圭臬。比如,它们都尽量在全世界范围内招募教授。西敏学院是怎么做的?

  ●●贝斯: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跟国外的大学展开师资互换。我们也没有实力从国外招募很多老师。目前具有中国背景的老师在西敏学院只有两位。一位是西敏学院商学院美中商务教育中心负责人汤兆培教授。他本科是我们这里毕业的,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在香港教了很多年书。

  ●记者:只有两位,是不是太少了?西敏学院应该从中国和亚洲招募更多的教授!

  ●●贝斯:坦率地讲,在全球化和国际化方面,西敏学院才刚刚上路。跟其他大学相比,我们上路虽然比较晚,但我们走得比较快。我相信,今后几年里,西敏学院的校园里将会有更多像汤兆培这样具有国际背景的教授。

  ●记者:全球化和国际化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关键是钱。没有钱就干不成事。相对说来,大型研究型大学资金雄厚,在全球化方面可以多花钱。可是大多数小型文理学院资金都没有那么财大气粗。您是如何克服资金方面的障碍的?

  ●●贝斯:我们实施全球化和国际化项目时,有一个原则,那就是尽量不增加大学的经济负担。比如,我们跟中国的大学展开留学生互换时,所有相关费用都由学生出,这些费用都包含在学生交给学校的学费里。也就是说,留学生交换项目既不多花大学一分钱,也不多花学生一分钱。

  “小就是美没有过时”

  ●记者:中国人在谈到美国高等教育时,他们头脑中想到的都是哈佛、耶鲁、普林斯顿、斯坦福等大型的研究型大学。很少有人熟悉美国的文理学院。但实际上,文理学院的存在正是美国高等教育独特的地方。由于强调教学,大部分文理学院的教学质量都非常高,一些顶尖的文理学院,如威廉姆斯学院,其入学竞争的激烈程度丝毫不逊于哈佛大学这样的“常青藤”高校,因为被人称为文理学院中的“常青藤”。我虽常驻美国多年,也未能免俗,虽然采访了很多研究型大学的校长,但以前还从来没有采访跟文理学院的校长在一起促膝谈心。

  ●●贝斯:我很荣幸能成为你采访的第一位文理学院校长!

  ●记者:中国大学的规模越来越大。在美国,却始终有人坚信小就是美。普林斯顿大学校长在接受我的采访时就说:“小就是美!”在美国的研究型大学里面,普林斯顿是最小的之一。当然绝大多数文理学院比普林斯顿的规模还要小,学生一般不超过2000人。小真的美吗?

  ●●贝斯:是的!如果你的目标是让学生学到知识,那么学校规模小更好,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联系会更紧密,交流更多。对研究型大学来说,它的重点不在本科教育,而在于研究。只有研究才能给研究型大学带来声誉。所有研究型大学都希望通过高质量的研究为学校赢得名气和声誉,这样就能从政府那里得到更多的研究资金,从校友那里得到更多的捐款。许多文理学院也非常有名气,但是它们的名气来自于良好的学习环境,而并非来自于它们的研究成果。

  ●记者:所以,“小就是美”这句话今天依然没有过时?

  ●●贝斯:没错!中国的大学为什么会越来越大呢?

  ●记者:我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是中国的教育部希望通过高校合并为中国高等教育打造一些旗舰型大学,让这些大学实现赶超西方一流大学的梦想。您能否为我们预测一下未来美国文理学院的规模?今后它们还会这么小吗?

  ●●贝斯:过去100年来,威廉姆斯学院的规模一直没有改变。西敏学院的学校规模一直在扩大。实际上我们今天已经比威廉姆斯学院规模要大了。今后几年里西敏学院的规模还会稍稍有所扩大,然后我们就会保持稳定,不再扩招。威廉姆斯学院和西敏学院有很大区别。威廉姆斯学院历史悠久,很多校友都非常富有,他们捐了很多钱给母校,所以威廉姆斯学院的捐赠基金规模很大,高达10亿美元。同时它们的学费也非常高。西敏学院不是这样。跟威廉姆斯相比,我们只能算是小康,我们的捐赠基金只有6千万美元,学费也比威廉姆斯低得多。美国有很多文理学院,有的特别富有,比如威廉姆斯,有的属于中等,比如西敏学院,有的财政上紧张一些。尽管有这些不同,文理学院的学习环境可谓无与伦比,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要在中国家喻户晓,太难了”

  ●记者:老实说,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外国人对美国的文理学院了解不多。即使是顶尖的文理学院在中国也缺乏知名度,就更别说一般的文理学院了。你们有什么办法改变这种局面吗?

  ●●贝斯:要改变这种局面很难。我们的策略是,继续跟国外的大学发展合作关系。例如,2008年8月,澳大利亚一所私立大学的校长造访我校,我们就两校师生交流进行了磋商。这是非常令人鼓舞的。我们终于在澳大利亚获得了小范围的知名度。当然,要在澳大利亚和中国这样的大国变成家喻户晓的名字,对我们来说太难了!不过我认为,我们固然希望西敏学院这个名字为人人所知,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们的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有机会出国开阔眼界,国外大学的学生能够到我们的校园来,丰富我们的学习环境。

  ●记者:行前我做了一点调查。让人惊讶的是,美国有好几所西敏学院。除了盐湖城的这所之外,还有一所在密苏里州,一所在宾夕法尼亚州。盐湖城的这所西敏学院跟另外两所西敏学院有关系吗?

  ●●贝斯:这三所西敏学院都是美国基督教长老会创立的。基督教长老会在美国东岸兴起,后来逐渐西移,随路建立了三所大学。长老会在宾夕法尼亚州建立了第一所大学,被命名为西敏学院。当它们来到密苏里州,又建立了第二所西敏学院。当它们来到盐湖城时,它们又如法炮制,创立了第三所西敏学院。不过我们这所西敏学院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终止了同基督教长老会的关系。今天我们完全独立,不附属于任何宗教组织。我们跟另外两所西敏学院也没有任何关系。

  ●记者:三所大学都使用一个校名,岂不是很容易造成混乱吗?

  ●●贝斯:有些人的确被搞晕了。过去我们三所西敏学院在招生方面都各有自己的地域侧重,可谓井水不犯河水。那时候因校名重复造成的混乱还比较少。但是随着我们越来越多地在全美甚至全世界范围内招生,混乱和迷惑是越来越多。很多人都搞不清楚到底是哪个西敏学院。我们一直在考虑解决这个问题。两年前,我们终于想到了一个主意,那就是把西敏学院改成西敏大学。很多人都赞同改名,但主张保持原名的呼声也很大。经过激烈辩论,我们最终达成了共识:暂不改名。不过我想,要不了多少年,多则10年,少则5年,位于盐湖城的这所西敏学院将改名为西敏大学。

  “跟学生谈心,让我最开心”

  ●记者:生活中什么事情最让您高兴?

  ●●贝斯:坐下来,跟学生促膝谈心,是我最开心的时刻。我经常定期跟学生们见面。实际上,今天下午就会有十几个学生到我的办公室来。看到那么多学生的生活因为在西敏学院接受教育而发生改变,看到他们毕业后在社会上各放异彩,让我倍感欣慰。看着学生们茁壮成长,对他们的成长过程施加一点有益的影响,是我一辈子的工作。

  ●记者:有没有让您头疼的事情?

  ●●贝斯:过去20年来,特别是过去5到10年里,西敏学院已经成长为一所更加知名、更加稳定、更加健康的大学。真正让我头疼的事情不多。如果真要说我有什么忧虑,那就是:在美国,私立大学教育正变得越来越昂贵,家长们普遍感觉难以负担孩子们的高昂教育费用。西敏学院每年的学费在2.2万至2.3万美元之间,威廉姆斯学院每年的学费是我们的两倍。很多美国人也在抱怨,就连接受州政府财政补贴的公立大学也变得越来越昂贵。

  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向学生提供最高质量的教育,同时降低成本。为此西敏学院开发了一套软件系统,利用这套系统,很多学生可以在不同的地方同时学习某一种课程,实践证明学生的学习效率远远高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这堪称高等教育的一大突破。

  ●记者:为什么这么说呢?

  ●●贝斯:13世纪时,人类有了第一所大学,从此教师教学生学就成了大学教育的经典模式,一直持续到今天,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这种传统模式必将被一种新的教育模式所取代,在这种模式下,老师不再是专家和权威,而是引路者和教练员。正如一位中国哲人所说:“告诉我,未来我会忘记;给我看,或许我会记得;让我参与,我会深深理解”。

  “文理学院一点不比名校差”

  ●记者:能否分享一点您的家庭故事?

  ●●贝斯:前不久我和妻子刚刚庆祝了我们结婚30周年纪念日。我有4个孩子,3个男孩,1个女孩。我本人是一位社会科学家。我拿的是社会学的博士学位。我的四个孩子都是商人。前面三个孩子都拥有MBA学位。我压根儿没有想到,我会培养4个商人。我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长大的,当时的美国年轻人都不喜欢经商,大学生都以经商为耻。

  ●记者:最后一个问题:作为西敏学院的校长,您最想给中国读者说些什么?

  ●●贝斯:我想说的是:你可能听说过哈佛、耶鲁或普林斯顿,但你一定要知道,在美国,还有很多相当不错的文理学院,在那里你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一点不比你知道的那些名校差。这些文理学院期盼你的到来,也期盼你们的教授能到这里来任教。这就是我最基本的想法。

编辑:韦承金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南开大学率中国队获国际青年...
教育部调研组来校开展实验室...
2025上合组织数字经济论坛高...
济南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副...
校领导率队赴石家庄调研生物...
2025“汉语桥”全球外国人汉...
南开大学与多所上合组织成员...
北京大学青年人才国情研修班...
南开大学参加昆山创业周暨百...
2025高校影视作品交流展映活...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觉悟网 校史网 BBS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