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构建“三位一体”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建设“标杆马克思主义学院”
——在南开大学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2017年12月5日)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王新生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学校召开全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我代表马克思主义学院,就学院在思政课改革上的主要做法,以及今后做好马院的工作谈一些想法,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近年来,马院始终坚持聚焦主业核心,积极探索思政课教学改革,着力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坚持构建以问题为导向的讲授课堂、讨论课堂、实践课堂“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使讲授课堂“活”起来,讨论课堂“热”起来,实践课堂“动”起来,建设具有南开特色的精品课程,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感染力、亲和力和实效性。
第一,加强课堂教学方法手段改革,使讲授课堂“活起来”。为了切实提升教学效果,我们抓住学生关注点这个关键,改变“填鸭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推进专题教学、互动教学、研讨教学、慕课等教学方式改革。坚持双周集体备课制度,以问题为导向,多渠道了解学生关切,把学生关注的问题与教学大纲相结合,找准学生存在的困惑,形成精准化、启发式的教学专题,提高课堂“抬头率”,使教学内容真正“入脑入心”。十九大召开之后,马院教师第一时间行动起来,组织集体备课,研讨如何在课程中深入贯彻十九大精神,做到了让十九大精神“带着热气进课堂”。
第二,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切入点,使讨论课堂“热”起来。发挥好讨论课堂的优势,开展聚焦热点问题的小范围讨论课,广泛运用“翻转课堂”模式,教师搭台,学生唱戏,探索解决互动不足、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教学实效性不强等问题。同时,发挥好思政课育人成果的辐射作用,大力支持并指导学生理论社团,使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十九大闭幕之后,学院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以“师生共学”、“师生共研”的思路开展工作,指导学生成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研究会”。目前,学生研究会已在校内外开展30余场宣讲。通过学生的直接参与,思政课的思想和价值引领作用得以有效发挥。
第三,带领学生走入社会,使实践课堂“动”起来。依托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推动第一、第二课堂同向同行,做好实践育人工作。今年,十余(建议具体数字)名思政课教师指导并参加学生社会实践队,把思政课堂带到了劳动生产第一线,让学生在与社会现实的“亲密接触”中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成就,深化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对社会现实的亲身感受,极大提高了思政课的现实针对性。
思政课作为全国重点马院建设最重要的内容,是重点马院职能发挥与成果转化的主战场。为加强思政课教学创新研究,马院已设立120项教改课题。这些正在研究中的课题,将会为继续深化思政课改革提供思路和案例。
我校哲学社会科学拥有强大的综合优势,怎样有效地整合我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力量,发挥南开马克思主义学科的整体优势,是一个大课题。今后,马院将充分发挥南开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的综合优势,开门办院,推动相关学科融合,全面提升南开马克思主义学科水平。具体做法包括:第一,采取多种渠道、多种举措充实思政课教师队伍。在校内,以“双聘”的方式从其他学院和单位聘请一批专兼职思政课教师;在校外,聘请一批具有广泛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家,聘请一批卓有影响的学术顾问;充分利用博士后流动站和“科研编”,广揽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为发展青年教师队伍做好储备。第二,筹备出版“南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文库”,集中呈现南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果。第三,与天津人民出版社合作,发行刊物《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建立南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宣传阵地。第四,与市委宣传部、市社联合作,办好“天津当代马克思主义论坛”,广泛邀请海内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者参会,让国内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在南开聚会,在南开发声。第五,立足于推进思政课“三进”特别是“进头脑”的目标,探索思政课教学评价机制,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第六,在办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特色班”的基础上,开办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本硕博连续培养机制。
我们相信,在校党委的有力领导和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全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为契机,继续探索改革机制,经过若干年的努力,我们一定能够将南开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成一流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成“标杆马克思主义学院”。
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