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专题报道
工业结晶之母 化工科研女神──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教授王静康
来源: 2017年9月8日 天津日报 第14版发稿时间:2017-09-08 16:48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首届国家巾帼发明家、国家“八五”科技攻关先进个人、天津市特等劳动模范、天津市优秀教师、2017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累累的奖项、无数的荣誉缀满了王静康的科教生涯,但这些并不是她身上最令人敬仰的亮点,“女神”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

  个人感言:黄大年同志曾经说过,“我只想为国家做更多的事!”他用可歌可泣、可钦可敬的一生践行了不忘初心、至诚报国的铮铮誓言。在我的青年时代,我的父亲和导师就教导我“作为中国人,应该为自己的祖国努力工作”,“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为国家做更多的事”,这不仅是黄大年的誓言,也是我一生奋斗的目标。对祖国和教育事业的热爱,激励着我一直工作在教学、科研一线,我为之感到荣幸和自豪。我要继续向黄大年同志学习,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

  “女神”,是近来盛行的新生词,常被世人用来调侃那些年轻貌美的女孩。可在天津大学,有一位年近八旬的老教授,也被很多师生称为“女神”。不过,这一称呼没有丝毫的调侃之意,只有发自肺腑的敬仰之情。而这位女神,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教授王静康先生。

  当报国成为一种信念

  “学好科技、报效国家”是一直以来支撑王静康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坚定信念,而这种信念来自她的父亲王恩明。王恩明是我国著名化工冶金专家,而“学好科技、报效国家”是王恩明在家对王静康兄弟姐妹说得最多的话。王静康感念父辈的言传身教,并承接起父亲的事业,度过半个世纪的化工生涯。

  1980年,王静康被化工专家张远谋调回天大,参与国家“六五”01号科技攻关项目──“青海盐湖钾盐生产的系统工程研究”,并被委以分课题组组长的重任,经过五年艰苦攻关,该团队终于研发出了自主创新的工业结晶技术,相关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且锻造出一支过硬的国家工业结晶研发队伍。同时,王静康也顺利通过了张远谋教授的“考核”。

  1985年,国家“七五”重点攻关项目──“用结晶法分离高纯度对二氯苯”研发及产业化的重担落在了王静康肩上。该技术在国内一片空白,国外专利技术则是高价加封锁。王静康带领她的团队通过艰苦探索,发明了具有专利产权、相当于国际新一代结晶技术的“塔式液膜熔融结晶共性技术”,提前两年完成了“七五”攻关任务。

  1990年,王静康接受了国家“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青霉素结晶新工艺与设备在生产中的应用开发”。王静康带领团队提前两年完成“八五”攻关任务。之后新技术迅速在全国推广,应用于全国90%的青霉素产业,使我国青霉素产品占领80%以上的国际市场。自1980年参与国家“六五”01号科技攻关项目开始,到“七五”“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一系列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再到“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近三十年来,“王静康”这三个字是同国家重大科技攻关及技术推广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被誉为“中国工业结晶之母”。

  更重要的是,她的科研成果使我国工业结晶研发跻身世界前沿,让“中国结晶”一次次改写世界结晶产业的格局。不仅为国家创造了难以计数的经济效益,更使我国在这一领域实现了对相关核心技术的完全掌握。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指出:“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从这一点上说,王静康完成了父辈未竟的事业,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学好科技、报效国家”这一信念。

  当育人成为一种责任

  王静康说,她是工科高校的老师,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是她的责任;科研与教学工作对她而言是一种快乐,是精神的寄托,而且乐此不疲。因此,不断承担着“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王静康,从未间断过给本科生、研究生讲课。她始终没有忘记培养国家科技发展的创新人才与后继力量,是教师肩负的庄严使命与职责。现在,年近八旬的王静康仍然会为本科生、研究生授课,每学期至少30学时。科研繁忙,她就把课程选在周六、周日。

  对于研究生培养,王静康意识到,要使中国学生能够与世界著名大学毕业生“同台竞技”,就必须提高他们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在国家外专局的支持下,她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学系、美国密歇根大学制药系及德国马普生物物理研究所建立了国际合作研究,与包括诺贝尔奖学金得主在内的9位世界顶级专家学者联合培养博士生。如今,王静康先后培养出百余名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早年由她培养的一些研究生现在已成为国内外的大学教授、研究员或科技部门企业的高级工程师等领军人才。

  对于本科生,王静康有不同的培养方案。她积极推动了天津大学化工专业通过了英国工程师协会最高级别国际认证,标志着该专业本科毕业生达到了“国际特许工程师”的金标准。该工作取得经验后推广到全国重点高校。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最让我感到自豪与骄傲的事情,也让我觉得无愧于‘人民教师’这个光荣称号。”王静康不无骄傲地说。

  不过,王静康也坦言自己有一个遗憾:“化工学科有很多优势,可是我们有一个遗憾,就是缺少一个诺贝尔奖。”这个遗憾现在是王静康最大的奋斗目标。王静康说:“现在我最大的心愿,就是继续完成我的父亲、领导我从事01号国家‘六五’攻关项目张远谋教授的遗愿,遵照先辈、教授们榜样,支持年轻人,甘为人梯,为年轻的团队骨干创造更好的科技研究条件,支持他们成为创新型的领军人才,早日实现‘诺贝尔’理想,为国争光;为早日实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2006—2020年)》和‘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目标,奠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地。”

  当奉献成为一种家风

  王静康的父亲王恩明教授,1920年赴美留学,于普渡大学学习化工冶金专业。学业完成后,他放弃了美国优厚的经济待遇和优越的生活及工作环境,毅然回到战乱频仍的祖国报效。抗战期间,更是不惜赋闲守贫乃至背井离乡也不肯与日本侵略者合作。抗战胜利后,应著名化学家侯德榜之邀再次赴美工作。1949年,他冲破了重重阻力辗转回国,并作为爱国科学家的代表参加了新中国开国大典。

  正是王恩明教授的以身垂范,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奉献自己的一切,成为了这个家庭最令人感动的家风。

  近三十年来,王静康和她的团队承担了多项国家科技重点攻关项目,出于国家战略需要,其中的许多项目研发成果要求保密、不能公开发布。其间,也有许多国外大公司慕名前来,以优厚条件寻求与王静康的技术合作,但都被她婉言谢绝。

  1938年出生的王静康,今年已经79岁了。对于很多人来说,这应该是个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的年龄,但对于王静康而言,这可是个要在科研和教学上为党和人民继续建功立业的大好年纪。

  女神不老,她依旧在谱写新的辉煌。

编辑:韦承金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陈雨露参加中意大学校长对话会
南开大学代表参加世界中文大会
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医哲学专业...
教育部关工委“五老”报告团...
南开学者参加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
南开大学第三十一次学生代表...
2024年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学术...
校领导率队赴重庆开展招生宣传
南开团队首次实现铜催化非活...
在津高校离退休工作调研座谈...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