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专题报道
六十五载奋进路 砥砺前行谱华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
来源: 《 人民日报 》( 2014年09月24日 07 版)发稿时间:2014-09-30 11:03

  马建堂

  在硕果累累的金秋季节,我们迎来了共和国65周年华诞。65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砥砺前行,把积贫积弱、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旧中国建设成团结统一、繁荣富强、蒸蒸日上的社会主义新中国,谱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和人类发展史上的华彩乐章。

  辉煌成就

  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历史性跨越。65年来,中国人民以自己的勤劳、坚韧、智慧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令人赞叹的“中国奇迹”。1953—20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按可比价计算增长了122倍,年均增长8.2%。1952年国内生产总值只有679亿元,1978年增加到3645亿元,居世界第十位。改革开放以来,GDP年均增长9.8%,增长速度和高速增长持续的时间均超过经济起飞时期的日本和韩国。GDP连续跃上新台阶,1986年超过1万亿元;1991年超过2万亿元;2001年超过10万亿元;2010年达到40万亿元,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3年达到568845亿元,占全球GDP比重达到12.3%。我国人均GDP由1952年的119元增加到2013年的41908元(约合6767美元),根据世界银行划分标准,已由低收入国家迈进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经济结构的协调性逐步增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城镇化水平低,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65年来,我国经济结构逐步优化。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并正向服务业主导型经济转变。1952年,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51.0%、20.9%、28.2%。在优先发展工业战略带动下,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迅速提高。1978年,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变为28.2%、47.9%、23.9%。改革开放后,我国工业实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中国制造”享誉全球,工业结构由门类单一到齐全、由低端制造向中高端制造迈进。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当前,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在世界占比达到20.8%。近年来,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产业发展呈现由工业主导型向服务业主导型转变的新趋势。201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上升到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同时,我国所有制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区域结构、城乡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来源日益多元化,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快,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趋势明显,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2013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3.73%,比1949年提高43.09个百分点。

  商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极大提高。新中国成立初期,商品短缺是我国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经过65年快速发展,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的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商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大为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不仅成功解决了世界1/5人口的吃饭问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2013年,粮食产量达到60194万吨,比1949年增长4.3倍。2013年,谷物、籽棉、花生、茶叶、水果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位。主要工业品供给实现了从严重依赖进口到满足世界需求的历史性跨越。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资料,目前我国工业竞争力指数在136个国家中排名第七位,制造业净出口居世界第一位。按照国际标准工业分类,在22个大类中,我国在7个大类中名列第一,钢铁、水泥、汽车等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服务业长期发展滞后的局面逐步得到改观,批发零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日益繁荣,房地产、金融等新兴服务业方兴未艾。1953—201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实际增长8.4%,其中改革开放以来年均增长10.7%,分别快于同期GDP年均增速0.2和0.9个百分点。

  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跨越式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薄弱,严重制约工农业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65年来,我国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发展突飞猛进,农业、能源、交通、邮电通信等领域的瓶颈制约不断缓解并形成比较优势。农田水利建设成效显著,防洪、防涝、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全国有效灌溉面积由1952年的1996万公顷扩大到2013年的6347万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由18万千瓦增加到103907万千瓦。能源生产能力由弱变强,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生产国。2013年,能源生产总量34亿吨标准煤,比1949年增长142倍,年均增长8.1%。交通运输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由铁路、公路、民用航空、水运和管道组成的综合运输网络四通八达。2013年,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0.31万公里,比1949年增长3.7倍,居世界第二位,其中高铁运营里程突破1万公里,居世界第一位;公路里程(不含村道)435.6万公里,增长53.0倍,其中高速公路里程10.4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二位;沿海规模以上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72.8亿吨,比1985年增长22.5倍,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邮电通信业发展迅猛,现代信息通信基础网络初步建成。邮电业务总量从1949年的2.58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1843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7.0%。移动电话用户从无到有,达到122911万户。多媒体通信飞速发展,互联网规模不断壮大。2013年末,互联网上网人数达到6.18亿人,其中手机上网人数5.0亿人。

  对外开放成就举世公认。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我国对外贸易规模小,贸易伙伴少,基本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不断加快,对外经贸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对外贸易规模持续扩大,2013年货物进出口总额突破4万亿美元,达到41590亿美元,占世界的比重上升至11.0%,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1951—2013年,货物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3.9%,其中改革开放以来年均增长16.4%,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年均增长18.2%。货物贸易结构不断优化,初级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978年的53.5%下降到2013年的4.9%,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则由46.5%上升到95.1%。服务贸易从无到有,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5396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1983—2013年年均增长16.8%,快于同期货物贸易进出口增速。参与国际分工合作的能力进一步提升。1979—2013年,我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累计达13937亿美元,是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2013年,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927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31.5倍,年均增长41.7%。1979年,我国签订对外承包工程合同数仅有27份,2013年增加至11578份;1979年合同金额仅为0.3亿美元,2013年达到1716亿美元。

  人民生活水平发生翻天覆地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生活极度贫困。65年来,党和国家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生活从基本消除贫困到解决温饱再到实现总体小康,正在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迈进。就业规模不断扩大。2013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6977万人,比1952年末增长2.7倍;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8240万人,增长14.4倍。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有序转移。2013年,农民工总量达到26894万人。城乡居民收入成倍增加。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55元,比1978年实际增长11.3倍,年均增长7.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896元,比1978年实际增长11.9倍,年均增长7.6%。2013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447602亿元,比1978年末增长2124倍,年均增长24.5%。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改善。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1956年的42.6%下降到2013年的35.0%,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1954年的68.6%下降到2013年的37.7%。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实现全覆盖。

  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社会事业基础薄弱、水平低下,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经过65年的发展,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社会与经济发展协调性不断增强。教育事业取得巨大进步,实现了从文盲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2013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4.5%,全国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达到2468万人,比1978年增长27.8倍。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982年的5.3年提高到2013年的9.3年。科技事业快速发展,我国成为举世公认的科技大国。2013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1847亿元,比1995年增长33倍,年均增长21.6%;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为2.08%,比1995年提高1.51个百分点。随着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的实施,我国成为少数几个独立掌握空间先进技术的国家之一。医疗卫生事业成绩斐然,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居民平均预期寿命由新中国成立前的35岁提高到2010年的74.8岁;婴儿死亡率由200‰下降到2013年的9.5‰。此外,文化、体育、环保等事业发展取得重大进步,极大提升了人民生活水平和我国国际影响力。

  成功经验

  65年来,在成功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取得辉煌成就的非凡历程中,我们积累了宝贵经验,可以总结为做到了“四个始终坚持”。

  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不断加强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65年的辉煌成就证明,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不仅可以夺取革命的胜利,也可以取得建设和改革的胜利。在积极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过程中,我们党锤炼了顽强奋斗意志,掌握了高超领导艺术,积累了丰富执政经验。65年来,在决定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紧要关头,正是党的领导,保证了我国现代化建设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向前推进;面对前进过程中的各种艰难险阻,正是在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奋力拼搏,使国家建设不断走向新的辉煌。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核心力量,是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中流砥柱。

  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挥制度的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在实践中的重大创新,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的重大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领域形成的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是一个有活力、能发展、促公正、抗风险又团结和谐的制度,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我们之所以能够在65年的发展历程中战胜各种困难、风险和挑战,不断创造新的辉煌,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探索、形成并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始终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夯实社会主义发展的物质基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有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才能摆脱社会生产落后的状况,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解决其他社会矛盾创造有利条件。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正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才实现了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跃升,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让人民群众过上了越来越好的生活。当前,我国人均GDP在世界上排名还比较靠后,经济发展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差距。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解决好发展中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仍然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始终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思想、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破除了束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开启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时期。当前,我国已进入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发展转型的任务十分艰巨。只有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奋力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才能推动经济社会驶入转型发展的健康轨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强大动力。

  ∗∗∗ ∗∗∗

  取得的成就已载入史册,更加艰巨的任务正摆在面前。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进一步凝聚改革创新共识,进一步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努力创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辉煌!

  (作者为国家统计局局长)

编辑:刘慕鑫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杨庆山出席巡视马克思主义学...
专家学者齐聚南开 共议新时代...
南开大学召开党建工作推动会
学校召开党委常委会(扩大)...
天津市副市长翟立新来校调研
学校召开院长部处长联席会推...
奇瑞控股集团一行来访
校领导为“南开大学廉洁文化...
南开大学与美国化学会出版部...
学校调研组赴浙江推进“中华...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