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金坤
借周学光教授追思会的机会,我深切的缅怀周学光先生的学术功绩和恩情。
1950年,周学光先生自四川大学数学系毕业之后,应吴大任先生的邀请,来到南开大学数学系任教,开始了他的教学科研工作。周先生在原来自学了许多代数拓扑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自己摸索开展代数拓扑,特别是同伦论的研究。1956年,他的第一篇论文“关于Borsuk绝对同伦扩张性质的研究”在《数学学报》上发表。这一时期以来,他一边教学,一边独自在代数拓扑方面开展研究工作,并在随后的几年里有多篇重要的论文在国内杂志上发表。这在稍后我还要再提。
50年代中后期,周先生多次主讲《数学分析》这一个一学年的数学系本科生基础课并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我在1959年9月入学南开数学系一年级时,就有幸聆听周先生主讲的《数学分析》课。他讲课逻辑缜密,条理清楚,声音宏亮,得到学生的好评。据更高年级的校友称,1956年他主讲的《数学分析》结课时,有学生代表向他献花以表达同学们的敬佩和感激之情。周学光先生开创了南开数学系的代数拓扑研究方向。1955年周先生为南开第一次开设了《代数拓扑》课。1960至1966年作为学术带头人在南开开设拓扑专门组。
当时在1958年,1959年和1960年,1961年入学的四届数学系学生中在每届毕业前的最后三学期有大约30人组成一个拓扑专门班由周先生等系统讲授组合拓扑学,同伦论,纤维丛等课程并组织讨论班。在这期间周先生开始招研究生,1963年9月入学的研究生就是陈吉象,1964年9月入学的就是我。作为周先生的研究生,我亲自感受到周先生的深厚的学术造诣,得益匪浅,学到了很多代数拓扑学当时的前沿知识。可惜的是到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而中断了研究生、拓扑专门班等的培养工作,周先生的同伦论的科研工作也因此进入了停滞时期。
但是,在文化大革命前,周先生在同伦论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令国内外广泛关注的成果。在1956年到1966年的十年间,周先生发表了一系列论文,推广了Serre关于Hurewicz同态的定理,确定了(n+2)维多面体到(n-1)连通空间的所有映射的同伦分类,指出了著名的Shiraiwa定理的错误并加以改正,建立了特征上同调运算等。
特别应该指出的是,1958年,周先生在《科学纪录》杂志上发表论文,举出反例说明Shiraiwa定理是错误的,指出要想使n-1连通的n+3维多面体的n+2维同伦群同构,Shiraiwa定理所用到的那些上同调不变量是不够的,还需要更多的第二类上同调运算。周先生在1960至1963年发表的《Steenrod运算与同伦群》以及《关于“Steenrod运算与同伦群”一文的声明》等论文,建立了更多的第二类上同调运算,改正了Shiraiwa定理,并对J.F.Adams早前的评论文章中提出的疑问给出了详细说明。周先生的这一成果获得了国内外同行专家的广泛关注和好评,他因此而建立的两个第二类上同调运算被称为“周运算”。此后几年周先生推广而建立了特征上同调运算并统一了Posnitkov和J.H.C.Whitehead有关n-1连通n+r维多面体的伦型的两种结论。
1978年,周先生得以恢复代数拓扑的研究工作。当时他把在天津市中学教师岗位上的陈吉象和我先后调回到南开数学系任教并开始招研究生。郭景美和谷志鸣就是文革后周先生的第一批研究生。
此后,周先生开展代数拓扑和微分拓扑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我也因此得益能在南开数学系的良好学术环境下,在周先生的指导下,启动并发展我自己在代数拓扑方面的研究工作。1981年,周先生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全国第一批基础数学博士生导师,在随后的十几年中培养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近30人,其中许多人已成为有关方面的专家教授。1981至1987年,周先生先后担任了南开大学数学系的副系主任和系主任,为南开数学系的教学科研的整体开展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为南开大学的基础数学学科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做出了重要贡献。80年代末,90年代初,周先生还曾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基础数学评审专家组成员,天津市数学会理事长。
刚才已提到,周先生在文革以后在代数拓扑和微分拓扑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1981年发表的论文《差不多闭的流形的嵌入定理》是周先生在微分拓扑方面的代表作,是当时国内外领先并获得好评的结果。80年代中期,周先生在如何计算Adams谱系列的E(2)项,即Steenrod上同调这个难题方面,引进了有序链复形的方法,使得原本很庞杂的计算能大为简化。这个方法被同行专家评论为由“周”首创。此外,周先生在广义同调群及其系数群的关系,广义上同调群和Posnitkov不变量等方面也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等奖项。
周学光先生将毕生贡献于南开数学,开创了南开的代数拓扑方向,培养了许多硕士博士研究生,延续至今形成了南开大学数学学院等处的代数拓扑或微分拓扑的研究团队。周学光先生知识渊博,治学严谨,成果丰硕。我作为周先生的学生,和周先生的其他学生一样,得益于他的指导和教诲,能在学术方面有较好的成长。借此周先生追思会之际,深深地缅怀周先生的学术功绩和恩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