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专题报道
陈钟林:手机可以使用但不能依赖
来源: 南开新闻网发稿时间:2010-03-25 08:51

  陈钟林:南开大学社会学教授

  记者:陈教授你好,随着科技的进步,手机已经日益走进平民的生活,成为人们生活日益重要的一部分,也随之产生若干问题。如对手机的依赖、手机幻听、见面交流的减少等。今天的采访主要想请您谈一谈现在在大学生群体里很普遍的大学手机综合症的看法。

  陈钟林:手机是一种现代的交流工具,方便、快捷、机动。是要肯定其现实价值的。学生也是社会的一部分,学生使用手机对自身肯定也是有积极作用的。同时也要看到手机除了其交流功能外,还有娱乐功能,这也是其受欢迎的原因之一。但因为手机有着移动通信的功能,人与人之间传统的见面交流也就相应减少。

  以电子邮件为例,使用电子邮件就可以不用手写书信,也就不用使用个人的字体,减少了个人特征的表现,而更多地被网络化的、缺少个性、原创的东西所取代。这其实也减少了内在情感的沟通,少了传统意义上的人情味。用手机交流减少了见面的交流。在见面的交流中我们可以察颜观色,满足人们最基本的对社会交往的需求。如果没有了面对面的交流,就会淡化亲情、友情等。过度依赖移动通信,这个社会就会处于一种缺失异化的状态。

  当代人的生活节奏很忙碌,时间很宝贵。使用手机也是一种对工作事业的牺牲。回到人本来的交往状态上,我认为如果亲友的交流只局限于隔一段时间用电话联系,其实也会造成隔膜,人与人就走得不那么近了。

  记者:大学生是以独生子女为主体,您认为手机综合症对大学生交往有什么影响呢?

  陈钟林:其实正是独生子女才应该有更多的社会交往。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来自家庭本身的人际交往实际就很少了。如果到了学校之后与同学、朋友的交往都用手机这种物的方式来替代,我们生活中情感的色彩就又减少很多。这就会导致大学生不会打交道,完全是在隔膜的氛围中进行。可是在找工作的时候你能用手机去找工作吗?还是要面试的啊,过多的使用手机就会导致正常的社交技巧得不到锻炼。

  过度使用手机回避了一些见面时的繁琐与尴尬,可是也逃避了一些必须要面对、经历的事情。大学生迟早要走向社会,过度依赖手机就会导致交往的生涩。对于中国这样强调待人接物的礼仪之邦,人情世故、长幼尊卑的理解还是要靠平时的积累。交往的礼仪中包含了很多道德成分。这是一个养成教育,不是在交往前通过一个“礼仪培训班”就能培养出来的。

  记者:您认为应该如何治疗手机综合症呢?

  陈钟林:使用但不能依赖!中国是一个强调集体观念的国家。学生自身应多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积极参与班级、学校、社团活动,走出自我。学校也应该多组织集体活动,营造一个集体的氛围。人都有从众心理,在有人组织的情况下,人们就会把参与集体活动当成一种必修课,就会积极参与。教学与教育部门也应引导同学们在高科技盛行的条件下不作茧自缚,被其异化。高科技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我们还应该不断的发明创造。但如果一味追求新的东西而忽略了传统的精华的东西,这也是很遗憾的。

  记者:科技在进步,今后会有更多高科技走进我们的生活,你认为类似于手机综合症这种“高科技病”是否会蔓延呢?

  陈钟林:科技确实很发达,也不断进步,可是我们现在不是也在提倡停电一小时来节能环保吗?现在很多有车一族也会选择一个时间不开车去与家人郊游漫步。我认为不能因为科技进步就把传统的精华抛弃。

  可以适当放弃一下高科技。即使是再忙的人,也会抽时间专门和家人在一起,刻意不选择高科技,全身心投入在与亲朋好友其乐融融的氛围中,去享受生活。而学生还没有忙到离不开手机的程度,其实就是自己束缚自己。我们完全可以选择某一日关机,全身心地投入面对面的交往中,也未尝不可。手机幻听等问题就是一个心理因素,治疗在于自我调节。手机的本质就是一种工具,不要被手机奴役。看透了利害关系,手机还是听你指挥的。

  记者:您在大学生交往方面有什么建议或寄语吗?

  陈钟林:当代人的交往总有功利的色彩,学生处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交往的目的性也很强。我认为还是从培养大学生应有的素养入手,从全面发展的角度,自己做一个规划,走出自我,走进他人,走进社会。更多的去结识去发现别人,发现社会。找到自己的位置。

  现在的大学生学习比较盲目,其实交往也是一种学习。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有时在交往中得到的启发要比看书得来的更多更深刻。与其把沟通过多地投入到网络、手机这种很虚拟,很单调的媒体中,倒不如去与他人畅谈一下,搞一搞集体活动。

  记者: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

  【专题】关注“手机综合症”

编辑:韩诚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杨庆山出席巡视马克思主义学...
专家学者齐聚南开 共议新时代...
南开大学召开党建工作推动会
学校召开党委常委会(扩大)...
天津市副市长翟立新来校调研
学校召开院长部处长联席会推...
奇瑞控股集团一行来访
校领导为“南开大学廉洁文化...
南开大学与美国化学会出版部...
学校调研组赴浙江推进“中华...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