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新闻网讯(通讯员 孙霄薇 彭可欣)文学院学生第二党支部成立于2022年9月,现有正式党员9人、预备党员26人,支部成员来自汉语言文学、绘画、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四个专业。党支部对标“七个有力”,以制度为基,建立“目标考核+动态督导”机制;以融合为要,锚定党建与业务融合发展;以创新为魂,借力数字化手段与项目化管理攻克传统党建难题。
严格“三会一课”,激活“组织生活”新动能
文学院学生第二党支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习《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结合《中共南开大学支部工作细则》要求,促进学生党员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支部成立以来,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常态化制度化开展理论学习,累计召开专题学习42次、主题党日44次,出勤率保持在98%以上。
一是构建多层次党史学习体系,推动理论学习走深走实。支部与研究生党支部共建,自学梳理党史发展进程脉络,挖掘深入基层、凝聚群众的张富清等典型人物事迹和相关影音素材,形成文字材料25000余字、微信推送8篇,被南开微学工典型报道宣传。师生共学,凝聚智慧,与党委学工部共建开展“师生同行共促改革攻坚燎原之势”主题系列活动,师生品读红色经典,摘录片段分享讨论,凝聚合力深入开展理论学习。知识竞答,增强实效,集体观看“党的光辉照我心”系列节目,围绕建党百年历程中13个重要节点,设置58题,以现场提问和抢答、线上推送广泛答题的形式,对学习成果进行检验。探索出“理论比武党团促学”“朋辈引领交流互学”等学习模式,利用线上会议、微党课、微信推送“师生同学同讲”等形式破解保留组织关系党员参与组织生活难题。
理论比武现场
二是打造“党建+AI”数字化闭环,创新党史学习教育形式。支部创新性开展“党建+AI”项目,构建“资源整合、智能学习、效果评估、价值转化”的全链条数字化体系,建设四大核心模块,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向精准化、个性化、沉浸式方向转型。以“党史大富翁”趣味互动为载体,开发红色思政类科普游戏并录制系列微党课,借助智能传播技术扩大覆盖面。依托“AI绘诗词中的党史”模块,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动态生成党史主题图文、视频等创意内容,增强学习的视觉化与趣味性。通过“AI智慧党建”系统整合学习行为数据,构建智能评估模型,为党支部提供个性化学习建议。聚焦“党史中的科技人才”模块,挖掘科技先锋的感人故事,制作推送,以鲜活案例助力科技强国建设。
夯实党建基础,打造“红色阵地”强引擎
文学院学生第二党支部聚焦“党建+思政+学科”深度融合,持续推进党团班一体化建设,搭建红色育人平台,形成党建引领、专业支撑、文化浸润的育人新格局。
一是推动党团班协同育人,汇聚红色引擎。党支部积极参与党团班一体化建设,与和平中心小学、海亮高级中学等开展联建共建,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发展。组织党团骨干赴红旗渠、殷墟博物馆、中共天津历史纪念馆、“廉润初心”主题展等地开展实地学习,筑牢理想信念。支部联建的2022级本科汉语言文学一班团支部荣获校级“先进班集体”“红旗团支部标兵”称号,多名成员被评为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共青团干部。
二是创新党建项目载体,融合学科思政育人。开展“诗海丹青诵文脉,红色使命共担当”项目,依托文学院专业优势,以“党建+学科+思政”为路径,通过网络宣传、理论比武、实地研学等形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学习生活,推动支部成员公能素质提升,打造“以诗动人、以情感人、以文育人、知行合一”的诗教创新模式,形成“党建凝心聚力、专业以文育人、思政立根铸魂”的特色思想陶铸计划。
三是搭建文化交流桥梁,弘扬诗教润边工程。支部成立“遵义会议精神”宣讲团,弘扬红色精神、传递青年声音。同时,与甘肃庄浪四中、新疆阿勒泰地区第二高级中学等西部地区学校联动,开展“一对一”信件帮扶,提升西部学生的诗词素养与文化认同感,打造“诗文载道,雅韵兴边”的红色文化共建品牌。
突出示范引领,释放“育人体系”强效能
面对新时代“新文科”建设的战略需求,支部“创新先锋岗”项目聚焦传统文科教育中存在的创新创业实践薄弱、学科交叉融合不足等痛点,紧贴前期调研中本科生对系统化学术训练体系的强烈需求,构建了“学术筑基+双创赋能+文化传承”三维一体的创新能力培养框架。
一是筑牢文化育人阵地,激发传统诗教新活力。项目着眼于诗歌文化传承式微与青年群体对传统经典疏离的现实困境,探索“沉浸式体验+新媒体传播”的诗教文化活化路径。依托00后学生数字媒介使用习惯,将学术训练、创新创业实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有机融合,打造适配青年语境的育人模式,回应文科教育转型升级与传统文化当代表达的双重使命。
二是激活党团共建引擎,构建创新培育全链条。项目依托本科生党支部与团支部联动,创新“行走的诗教”文化实践模式,开展“标新‘创’异”双创经验分享,构建涵盖“项目培育—过程支持—成果转化”的全周期机制,建立师生共创机制,逐步形成具有闭环特征的文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截至目前,已累计孵化获得国家级奖项24项、省部级奖项30余项,覆盖学生达1200余人次,有效提升了项目申报率与实践参与度,推动形成“以赛促学、以学助创”的良性循环。
“标新‘创’异”系列推送
三是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拓展职业发展新路径。在平台建设方面,项目联合创新创业发展指导中心,打造“标新‘创’异”线上线下双结合的经验云分享平台,聚焦创新创业赛事如“挑战杯”“创青春”等,围绕选题定位、商业计划书撰写、项目竞争力提升、心态调整等关键环节,邀请校内双创指导教师、专业导师、项目负责人及优秀校友创业者开展交流培训。通过专业录播与智能剪辑技术,将优质讲座转化为可检索、可回放的在线课程资源,实现跨年级经验传承与资源共享。此外,项目还积极拓展职业发展服务功能,联合文学院职业发展指导中心,策划开展简历与生涯规划报告撰写分享会暨主题党日活动,帮助同学们明晰职业方向、提升求职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