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新闻网讯(通讯员 张欢 毛芹 郭金秋 兰诗雨)8月28日至31日,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数字出版博览会在河南郑州举行。南开大学出版研究院参与多个环节,集中展示建设成果,并与北京大学、中南大学联合举办圆桌研讨会。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陈鹏,出版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戚德祥、副院长马瑞洁、副院长刘忠波,现代出版研究中心主任刘运峰等师生12人参加相关活动。
在“出版学科共建高校联合展”上,南开大学出版研究院以“海河云起时 出版强国心”为主题,展示了学校在出版学科共建、智库研究、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主要成果,充分体现出南开出版学科的优势与特色。展览期间,天津市委宣传部出版处处长李天顺一行到展位参观交流,戚德祥汇报了双方共建成果。
在“数智赋能 共育英才——首届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研讨会”上,刘忠波介绍了南开出版学科建设的成果与经验。他表示,自2023年入选国家出版智库建设计划以来,南开大学出版研究院秉承“出版智库建设与出版学科建设一体化运行”思路,推动科研创新、产业服务和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在校企合作、项目实施、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学校设立了出版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形成了本硕博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并与天津出版传媒集团联合创建了“产教融合研究生工作站”和智能出版技术与标准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更多行业实践机会,开展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推动了出版学科发展与创新。
8月29日下午,南开大学与北京大学、中南大学联合举办“智链出版:AI驱动的内容生产与技术需求变革”圆桌研讨会。刘运峰指出,近年来国民纸质图书阅读量大幅降低、图书销售规模严重下滑,影响出版企业的可持续运作,导致专业人才流失。这一现象源于知识获取渠道向移动互联网平台转移。在此背景下,人工智能与数字化条件下的按需出版或将成为破局之策。借助AI驱动的精准供给与内容服务,出版业有望摆脱库存与销售困境,实现从“高定价—低折扣”的被动模式向“智能化—个性化”的创新模式转型。
研讨会上,戚德祥就出版行业如何应对AI技术变革进行了深入分析。他指出,出版业正在向智能化、数字化方向转型,出现了从内容生产向知识服务的发展趋势,未来出版人才需要具备AI协同工作能力、数据分析能力、更加多元的背景以及跨学科的综合素养。南开大学出版研究院通过共建“产教融合研究生工作站”及智能出版技术与标准实验室,推动出版学科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在全国出版博士专业学位培养工作会议上,陈鹏系统介绍了南开大学出版专业博士点的招生与培养情况。2024年该点首次招生,多数博士生来自行业骨干单位,学院配备了9名校内导师和6名行业导师,行业导师均来自业界重要岗位。主要培养方向涵盖国际出版、融合出版、出版经营与管理,并设计了相应的课程体系,致力于培养高质量出版业人才。
8月30日,在河南大学主办的“校企联动 育才以用——首届出版人才就业研讨会”上,戚德祥以“AI时代出版专业人才培养与就业”为主题演讲。他强调,出版人才应具备数据化资源整合能力、复合型知识结构和国际化视野,以更好地适应新的发展趋势。他结合南开大学出版专业的实践探索,为AI时代出版专业人才培养提出建议,一是夯实专业基础,行稳致远;二是提升写作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三是多参加学术活动、合作项目,开阔眼界格局;四是增强抗压与应变能力,以更好地应对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