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新闻网讯(通讯员 许丽萍)3月11日,农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楼会议室内座无虚席,一场聚焦科技奖励申报与学科发展深度融合的政策宣讲会在此举行。科研部孙彬副部长、成果与奖励办公室张勃老师与农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植物保护学科三十余位骨干教师齐聚一堂,通过“政策解读+互动研讨”相结合的培训交流模式,为提升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注入新动能。工程中心副主任徐凤波主持会议。
本次宣讲会采用“科技奖励体系解析+科技奖励培育”双轨模式。科研部成果与奖励办公室张勃以国家科技奖励制度改革顶层设计为切入点,结合学校近五年获奖项目数据,通过“政策框架+案例分析”的双向视角,系统拆解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专利奖及社会力量设奖的差异化评审指标体系。
在申报材料解析环节,聚焦申报材料常见痛点,重点聚焦成果数量匹配度、成果类型结构合理性、合同认定有效性、佐证材料完备性等关键问题。在论文成果整合方面,强调影响因子、他引率、第三方评价等量化指标。
在交流研讨环节,与会教师结合自身科研实践展开深度探讨。邹小毛教授表示:“深耕行业技术多年,但对科技奖项的材料要求了解不足。此次培训不仅明确了申报材料的准备方向,更增强了成果培育的前瞻意识。”
科研部孙彬副部长指出,结合学校获奖教师成长轨迹分析,科技奖励申报与学术带头人成长息息相关。建议青年教师提前谋划科研布局,有计划将成果纳入科研奖励培育体系。
工程中心副主任徐凤波希望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定期邀请职能部门对科研团队开展预评审,重点提升成果凝练与展示能力。
工程中心主任李靖教授说,科技奖励申报不仅是科研方向的系统性规划和布局,更是连接个人成长与学科发展的关键纽带。以杨石先、陈茹玉、李正名、杨华铮为代表的老一代南开农药人,在奖项布局中为科研团队树立了典范。新一代科研人员应传承“成果培育-奖项申报-学科反哺”的良性循环模式。他建议科研团队以社会奖项、省部级奖项为基础,系统梳理具有转化潜力的科研成果案例,结合老一辈科学家协同布局经验,形成典型案例进行专项研讨,进而建立动态培育机制,为冲击国家级奖项夯实基础。
此次培训通过精准政策解读与深度互动研讨,有效提升了教师对国家科技奖励申报的认知水平,为学科交叉创新搭建了交流平台。与会教师纷纷表示,将系统梳理科研成果,将个人研究规划与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结合,共同落实推进有组织科研,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和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贡献智慧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