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新闻网讯(通讯员 史柔)6月14日,南开伯苓史学系列讲座在史院楼天挺阁举行,厦门大学民间文献研究中心主任郑振满和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赵世瑜分别作了题为“民间契约文书的历史与逻辑”、“在晋祠里研究——乡村中的朝廷与国家”的报告。此次讲座采用论坛形式,历史学院教授许檀、卞立、余新忠,副教授张传勇,来自各学院的70余名研究生、本科生参加。讲座由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任常建华主持。
郑振满从民间文献的保存状态、民间契约文书的解读方法两个角度阐发了民间契约文书的历史与逻辑,并以岭顶李氏契约文书为例带领同学们更加直观和深入地解读和认识民间契约文书。他说,民间契约文书多保存于地方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各大高校也有数量未知的收藏;文物市场上的契约文书存世量大,但系统混乱,应该加以统计并建设数据库予以保存。此外,私家收藏的契约文书数量十分庞大,散见于各地各乡,因此田野考察、成系统地完整保存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认为,民间契约文书有其自身的系统和源流,制度背景、地方习俗和社会网络也是研究者需要充分注意的契约文书的解读语境。最后,郑振满教授利用《大地之约:闽北古书契》中的契约文书,以“半作尽断,半作挪借,给银四两”和陈瑞定、陈瑞湘土地的从典到卖为例,引导同学们关注契约文书中的特殊现象,领悟契约文书的巨大魅力。
赵世瑜通过山西晋祠及其周边地区的历史演变与风俗更易,以小见大,重在阐释体现在乡村中的中国古代传统社会的变化发展。他认为历史人类学的核心概念在于礼仪标签、结构过程和逆推顺述,并表示,正如美国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CliffordGeertz)所说的,人类学家不研究乡村,但在乡村中进行研究;“以小见大”并不具有研究上的重要性,解释“小”的文化象征意义更应被学者关注。赵世瑜教授从晋祠的多重概念和聚落的出现出发,认为自战国至隋唐晋祠的开发与水利的发展密切相关;北宋时期宋太宗赵光义焚毁晋阳城,将晋阳城内余民尽迁新城,晋祠及其周边的发展出现了相应转折;宋代以后,晋祠发生了村落共同体的重组,从一个比较重要的国家礼仪场所转变为地方性礼仪场所。
两场报告结束后,参加教师纷纷发言,表示受益匪浅,并结合各自专业领域的研究对两场报告的内容进行了补充和个人观点的说明。在场同学积极向二位老师提问,表示获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