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新闻网讯(通讯员 陈新儒 孙铭阳)6月16日至17日,由南开大学文学院、四川大学符号学-传媒学研究所、上海《探索与争鸣》杂志联合主办的“文艺评论价值体系建设与文化符号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开大学举行。来自加拿大康考迪亚大学、瑞典隆德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单位的三十余名学者与会,围绕“文艺评论价值体系与文化符号学的互鉴与互渗”这一论题展开讨论。
在开幕致辞中,南开大学文学院院长沈立岩教授对与会学者的到来表示欢迎对《探索与争鸣》杂志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他谈到“价值”作为关键词的研究价值,认为文艺评论价值体系与我国文化符号学的建设之间具有引发并参照解决问题的互动关系。
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文艺评论价值体系建设”首席专家、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刘俐俐在开幕致辞中谈到,南开大学“文艺评论价值体系建设”课题团队和四川大学“当今中国文化现状与发展的符号学研究”课题团队,在研究对象、研究视野和学科所属都有所不同,诸多理念也存在着差异。文艺学的概念来自苏俄,长期以来一直都是我国文学学科的底层理论,这决定了它的最主要特点就是兼收并蓄其他学科之长,继续推进文学底层理论的发展;而符号学则源自欧美学术传统,具有很强的上手性和科学性,但相对应也可能出现忽视人文关怀等问题。近年来人文社科的跨学科研究倾向越来越流行,各个学科都逐渐意识到学科壁垒的弊端,本次会议的缘起也正是来源于互相认识到了向对方交流学习的必要性。文艺学努力学习了解文化符号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扩大自身的研究对象,文化符号学也需要文艺学为自己注入现实关怀。
学科交叉互渗提出的新问题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今中国文化现状与发展的符号学研究”首席专家、四川大学符号学-传媒学研究所所长、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赵毅衡在主题发言中认为,符号被认为是意义的感知,任何意义必须用符号才能表达,符号学就是意义学。文化符号学的任务,就是理解中国符号表意演变的规律与趋势,为当代人文社科各种课题提供系统的文化符号学理论。另一方面,价值是符号表意的重要层面,当今符号学理论需要借助价值体系的建构完善自身发展,而价值论的推演同样需要符号学提供方法论的支撑。
中国语言文学一流学科负责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的胡亚敏教授认为,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观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研究文学批评的价值判断提供了理论支撑。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能在当今被赋予新的内涵,在文学批评的理论建设中对价值判断维度做出了新的阐释,这同样可以为我国未来文化符号学的建设提供新的参考思路。
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主任谭好哲表示,文艺价值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多元的;同时综合论有进一步认为文艺的多样价值并非彼此取代或并列存在的,而是以审美价值为基础和核心的,是在这一基础之上多种文艺价值有机综合、交融而成的复合性结构系统,这就需要文艺评论价值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广泛吸收包括文化符号学在内的多项理论资源。
两项重大项目构建的开阔平台
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赵奎英教授从艺术符号意义的四个层面分析了文艺评论价值体系的建构问题,她指出通过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分析将有助于矫正艺术意义阐释中忽视艺术作品关联意义的诸种偏颇,建构一种既能切近艺术作品的存在本身,而又能够保持在与世界、与人的内在而又深广的意义关联之中的文艺评论价值体系。
《中国文学研究》主编、来自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的赵炎秋教授从文化符号学的角度对戏剧这一体裁进行了重新审视,并认为戏剧符号与文学符号最根本的区别是前者能指的一次性。从本质上看,戏剧能指是无法复制与保留的,这决定了戏剧是一次性艺术,也决定了戏剧表演的其他特点,这也使得作为符号的戏剧能够站在价值维度上带来全新的思考方向。
来自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的亓婷婷教授则从符号学原理出发,以《诗大序》为个例探讨了中国古代典籍在中国文学理论发展史中产生的价值与影响。她指出,传统中国文学并不重视理论框架的建立,更没有“符号学”的概念,但我们如今通过包括符号学在内的当代西方理论重新审视自身的文化遗产,可以更好把握其文艺价值所在,并以此来重建古代文艺的价值体系。
瑞典隆德大学的迈克尔·兰塔副教授带来的话题是宏大叙事与意识形态建构。他分析了欧洲艺术史中所出现的有关反犹太主义的绘画作品,并以此说明“抬高自身、贬低他者”的宏大叙事是如何在图像叙事中被一步步当做意识形态而建构起来的。他认为,叙事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方式,更是人类文明存在的基本形态,叙事可以是一种有用的工具,也可能成为一种可怕的武器,在如今全球化浪潮的语境下,无处不在的宏大叙事所带来的刻板印象与偏见更需要我们引起足够的重视与警惕。
加拿大康考迪亚大学的段炼副教授以米克·巴尔的视觉分析研究为例,谈到了目前在中国文艺理论领域所普遍存在的“前沿焦虑症”问题,即不假思索地将非新近出现的理论当做非前沿理论,而一味追赶所谓“国际学术潮流”,这会造成将许多问题简单化的趋势。米克·巴尔在中国学术界往往被“误读”为经典叙事理论的代表人物,这种片面的观点忽视了巴尔的后现代叙事理论以及包括广义艺术在内的符号价值分析,对此我们需要回到理论原典,从全面译介开始重新了解那些被认为过时的经典理论。
上海《探索与争鸣》杂志主编叶祝弟博士做闭幕致辞。作为联合主办方之一,他感谢了所有与会专家的到来,并提到今天会上观点的交锋非常符合《探索与争鸣》的学术争鸣特色,期待日后还有机会和大家再次合作。
17日上午,本次会议还特别设置了“文艺评论价值体系建设与文化符号学”青年学者论坛,来自南开大学文学院的在读研究生分别进行了与会议议题有关问题的发言与陈述,并与昨日发言的与会专家继续展开学习与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