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综合新闻
2014南开十杰秦雯: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来源: 南开新闻网发稿时间:2014-12-19 10:59

  通讯员 钱瑶

  秦雯,女,1985年出生,河南省鹤壁市人。南开大学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2012级博士生,师从刘忠信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多智能体系统的一致性与编队控制。在校学习期间,以第一作者在SCI期刊《Nonlinear Dynamics》以及《自动化学报》等EI期刊上发表数篇具有重要价值的论文,并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天津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科研项目。

  三年前,怀揣着对计算机与控制工程的兴趣,她毅然放弃自己本科和硕士阶段的数学专业。凭借着一股对科研的执着与热情,她如愿考入了南开大学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跨专业的弱势缺口、学习环境的迅速转变、科研道路上的路障重重,不但没有成为她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反而化作一个个助她成长的加油站,帮助她在科研的道路上取得了斐然的成绩。她就是“南开十杰”秦雯。对于自己取得的科研成果,秦雯强调说:“做科研,最重要的是坚持自我,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博士阶段放弃相伴自己本硕七年的专业,另辟蹊径,开始全新领域的研究,这对于许多人来说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选择,然而在秦雯的眼中,这更多的是一份机遇。

  “在读硕士期间,我逐渐感受到数学的理论性很强,但这并非我的兴趣所在,我想学实用性更强一点的东西”,谈到自己转专业的出发点时,秦雯坦言道。有了这样的一个目标,秦雯逐渐将自己的研究方向转向计算机与控制工程这个领域,在硕士阶段就开始这方面的学习,较早地涉足新领域也为她实现跨专业考博做了很好的衔接与过渡。

  鱼群的成群结对、蚂蚁觅食、大雁有规律的飞行队伍……你一定想不到,这些自然现象中就包含着秦雯目前所研究的领域——多智能体系统的一致性与编队控制。该领域就是以诸如此类的自然现象作为研究背景,把多个个体有规律地组合成一个编队,彼此相互协作共同达到一个目的。它的用途十分广泛,如机器人、无人飞机、交通灯的应用等。这门应用性强的学科真正符合了秦雯的研究兴趣,秦雯在研究过程中也分外起劲。

  虽然在读博期间换了专业,但秦雯有了“新欢”也不忘“旧爱”,仍然没有放弃对数学的学习。“理工不分家,尤其是数学是一门很强的基础学科,无论在什么领域研究,都会用到很多数学专业的知识”,让秦雯感到庆幸的是,在博士阶段搞科研的过程中,本硕期间打下的良好数学基础对她的帮助很大。“原来学过的很多数学公式、逻辑、方法等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能够帮助我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真正解决实际问题。”读博期间,秦雯依然没有放弃自己对数学专业的学习,一有闲暇,她就会去数学院蹭课,当遇到实验过程中一些需要用数学专业知识来解决的问题时,秦雯也会与数学院的老师和同学进行沟通和交流。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秦雯逐渐适应了新专业实用性较强的特点,并能够巧妙地将计算机与控制工程较强的实用性和数学专业的理论性相结合,投身于实验室,秦雯乐此不疲。“既然选择了走科研这条道路,那就要找一个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方向,只有这样,才能够一直走下去,才能做到无怨无悔”,秦雯非常庆幸在读博期间找到了真正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

  学贵得师,亦贵得友

  初入南开时,除了那份被名校录取时的激动与喜悦,秦雯的心里又多添了几分忧虑。“我会不会由于专业基础不扎实而跟不上实验的进程?导师会不会因为我的本硕学校并非985而对我的科研能力产生质疑?南开的师兄师姐都是实力很强的人,他们会不会因为我的基础薄弱而对我坐视不理?”入学前夕,秦雯的心里一直忐忑不安。

  然而,来到南开后,经历的一切迅速打消了秦雯的疑虑。导师的谆谆教诲、同学的热心帮助、实验室的融洽氛围让秦雯迅速融入到有着浓厚科研氛围的南开园中,并在科研中出类拔萃,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短短不到三年的时间里,秦雯以第一作者在SCI期刊《Nonlinear Dynamics》以及《自动化学报》等EI期刊上发表数篇具有重要价值的论文,并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天津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科研项目。

  然而,即便是秦雯这样“苦心修炼”而成的“学术大牛”,科研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秦雯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论文被拒时的情景,自己辛辛苦苦反复修改后的论文遭到无情的拒稿后,秦雯原本的自信满满瞬间化为乌有。她焦虑,因为她不知道之后的道路该如何进行;她迷茫,因为她不知道自己的症结究竟在什么地方;她害怕,因为她怕面对导师的批评和质疑。然而,让秦雯备受感动的是,导师不但没有批评她,反而对她进行了安慰,而且把自己的经验倾囊相授,对秦雯的论文进行了悉心的指点。经过反复的打磨修改,秦雯的第一篇论文终于得以发表。实验室的同学们知道秦雯由于跨专业的原因可能在专业基础方面存在弱项,所以无论是在开组会还是在平常的实验过程中,都会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和方法与秦雯进行分享。导师的悉心教导和同学们的热情鼓励让秦雯有了更大的前进动力,她勤奋钻研,孜孜不倦。

  功夫不负有心人,秦雯自身的勤奋刻苦和老师同学们的帮助让秦雯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论文写作和动手实验的能力都有了显著提高。秦雯先后以第一作者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数篇有重要价值的论文,并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到实验室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天津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科研项目之中。

  对于自己取得的科研成果,秦雯不忘导师和实验室整个团队的帮助,“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成果,这是我们整个团队共同取得的成绩”,秦雯平淡的语言中流露出的是她对导师及实验室整个团队的感激。“我们的实验室是个凝聚力很强的团体,老师和学生们融为一体,师生关系融洽,如此良好的学术氛围,是我在南开获得的一笔宝贵的财富。”秦雯感慨道。无论是搞科研还是做其他事情,一个良好团队是至关重要的,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秦雯在南开最大的收获之一。“搞科研不是闭门造车,只有互相分享交流才能共同提高”。

  时光荏苒,三年的博士生活即将走向尾声,此时此刻,除了对南开充满了无限感激,秦雯的心中还有不少“遗憾”:“作为一名从外校考来的学生,南开的资源对于我来说实在是太珍贵了。三年的时间一眨眼就过去了,还有太多名师的课程、讲座我都想去听。即将毕业,我真的是恋恋不舍,难以离开”,秦雯坦言道。回首三年博士生涯中一路走过的点点滴滴,她无时无刻不告诫身边的师弟师妹们要珍惜南开的宝贵资源,珍惜在学校学习的每一分钟,珍惜受老师指导的每一次机会,珍惜和同学们分享经验方法的乐趣。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科研路漫漫,前进的道路中时刻充满着荆棘和坎坷,面对这些困难,秦雯始终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坚持自我,矢志不渝,一直相信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每当看到身边的同学们周末仍然埋首于实验室,孜孜不倦搞科研,一贯周末主张放松自己的秦雯也打算要效法他们。可没想到,坚持了几个星期后,秦雯不仅没有取得更高的效率,反而因为违背了自己的生活学习规律而让自己身心俱疲,事倍功半。

  “科研是个细水长流的过程,我们不仅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还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一味地仿照他人的学习经验,只会使自己乱了阵脚,并不一定能够取得很好的成果。”经过冷静的反思和慎重的考虑,秦雯最终还是坚持自我,摸索出了一条最合适自己的科研之路——学习效率高时可能从早到晚一整天在实验室中“浴血奋战”而不知疲倦;身心疲乏时也不忘放松自己,与朋友逛逛街,聊聊天,调节自我后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科研当中。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在科研的路途上,同样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诱惑与阻挠,比如,本硕期间的同学早已找到不错的工作并且有了稳定幸福的家庭,他人对自己研究领域价值的质疑,在科研过程中产生的就业压力等。面对这些,秦雯没有彷徨,“既然选择了科研条道路,就要一直走下去,坚持自我。要踏踏实实,不能急于求成,一切都是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的过程”。也正是这样一种“平常心”,才使得秦雯能够将在科研中遇到的种种压力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取得斐然的成绩。

  不仅如此,秦雯多姿多彩的课外生活也成为她科研道路中的助力剂。博士期间的科研压力虽然很重,但秦雯还是会定期进行体育锻炼,跑步、羽毛球、乒乓球等,秦雯都十分感兴趣。“在运动中能够感受到生命的激情四射,这是一个放松身心,强身健体的良好机会”,秦雯说。除此之外,秦雯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课余“画家”,从小到大,她的心里就住着一个五彩斑斓的绘画世界,灵感来时,秦雯总会拿起画笔,于安静中出绘画出自己捕捉到的美丽的瞬间,她的绘画“作品”已经在日积月累中汇辑成了一本画册。尽管繁重的博士学业让秦雯对自己的绘画稍有“荒废”,但闲暇之际,秦雯还是会拿出自己的画册来欣赏回味。

  在南开,秦雯完成了从数学到计算机控制的华丽转身,顺利地实现了跨专业的理工学术衔接,她用五彩的画笔描绘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学术之路。秦雯真挚地将自己的科研经验与大家进行分享:“科研的道路很漫长,既然做出了选择,就应该义无反顾地走下去,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编辑:聂际慈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天津高新区党委书记、管委会...
纪念李霁野先生诞辰120周年座...
我校欧美同学会(留学人员联...
南开教授入选全国“青马工程...
【党纪学习教育】南开大学启...
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党组...
南开大学携手耀华中学共育人...
南开团队光刻图案化操控揭示...
校领导应邀在中国高等教育博...
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