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综合新闻
“非遗进校园” 传承传统文化
来源: 南开新闻网发稿时间:2011-12-13 15:34

  ——校团委联合多家单位举行“非遗进校园”主题活动

  南开新闻网讯(通讯员 张维红 董沙沙)12月10日,学生活动中心热闹非凡,杨柳青年画、老美华鞋业和狗不理包子等多家单位来我校进行了现场的展示。

  这是我校团委联合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天津青年宫等单位开展了“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活动由传统民俗工艺演习作品展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主题论坛两个部分组成。这次活动给大学生们提供了近距离参观学习国家级、市级、区级非遗项目的机会。

  与“非遗”“亲密接触” 感知传统文化魅力

  传统技艺展示台前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展台上陈列和展示了杨柳青木版年画、老美华手工制鞋技艺、天津“狗不理”包子制作技艺、汇蚨源吉祥手工布艺技艺、古铜(银)鎏金器物修复及复制技艺、杨柳青剪纸、泥人王彩塑、工艺毛猴、精雕面塑、传统手工编织等十大经典项目,吸引了众多同学驻足参观。

  学生们热情高涨,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向各项目传承人交流学艺,经过几轮学习,有的学生学会了手工布艺基本绣法、有的学生能捏出面塑的简单雏形,还有的学生学会了简单的编织技法……大家从直观的作品和技艺中初步了解了非遗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底蕴。

  天津“狗不理”包子的展台处被大家层层围住。同学们边尝边看,并纷纷向“狗不理”第八代传人牛秀娟请教包子的独特制作技艺。编织品展台处也十分热闹。十几名同学认真起劲地向编织协会的几位老师们学起了编“戒指”,有几位男生也参与其中。传统的面塑和剪纸技艺制作了流行校园的现代艺术形象,如兔斯基、愤怒的小鸟等面塑以及“给力”、“不挂科”等剪纸,也吸引了许多同学兴致勃勃地加入学习的行列。

  历史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孙宜强一早就来到了学生活动中心的展厅,他兴奋地说:“今天的展览让我大饱眼福,以前在我脑海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个极为抽象的概念,没想到今天许多神奇而又鲜活的艺术品就摆在自己的眼前,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法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马孟姣则结合时政热点谈了自己的看法,她说,“今年的2月2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该法已于今年6月1日起开始实施,这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提供了立法保障,也是我国为促进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做出的贡献,而今天的展览加深了我们这些青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使我们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一种‘活态文化’,我认为,文化的传承和法律的执行,人人有责”。

  祁庆富教授讲述“非遗”保护 强调文化传承与传播

  下午两点开始的主题论坛由南开大学研究生会第八期“博雅•弘毅”半月谈承办,邀请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央民族大学祁庆富教授。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天津青年宫、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达仁堂制药厂以及我校团委的负责同志出席了论坛。讲座开始前,天津达仁堂制药厂的领导向我校捐赠了急救药箱。

  祁庆富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命运及其保护、传承与传播工作,他在这些专业领域颇有研究,为关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各界人士和来自天津各大高校的学生代表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何需要保护?”祁庆富首先为大家阐释了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等概念的内涵,讲解了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传播以及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机制和整体性保护现状。祁庆富说,“立足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线。如何恰当地通过“生产性保护”并将“非遗资源”转化为文化创意等方式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尤为重要。同时也应注意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在于“精神”,而不是“物质”,这是与物质文化遗产的显著区别,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则消解了“精神家园”的本质属性,是断不可取的。

  祁庆富引述了温家宝总理在参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时所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民族智慧的象征,是民族精神的结晶”。祁庆富提出,社会各界应当关心并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来,守护好我们的精神家园。

  “谁应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负责?”祁庆富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是“各族人民”,而不只是政府或开发商抑或旅游者等“外来人”。社区群体对当地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和存在空间都有着深厚的文化情感,而恰是这种扎根在乡土之中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切情感是文化得以传承和传播的深厚基础。

  随后,祁庆富援引四川羌绣、山西蒲县东岳庙朝山会、延边图们市长鼓舞和浙江省缙云县的七七会等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事例加以论证。祁庆富认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绝不能丢失“文化情感”,要存续地方文化传统,必须尊重社区民众情感。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天津有哪些特色?”祁庆富说,天津拥有厚重的民俗文化底蕴,其中天津皇会、杨柳青木版年画和天津“狗不理”包子制作技艺尤其具有鲜明的地方特征。近代有影响的关于源远流长的中国吉祥物及吉祥图案的研究也发端于天津。

  祁庆富还特别提到了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做出杰出贡献的两位天津人:一位是温家宝总理,另一位是冯骥才。祁庆富说,温家宝总理在参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时发表的关于文化遗产“文象•文脉”的学术理论见解,对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的当代著名作家、文学家、艺术家、民间文艺家、民间艺术工作者的冯骥才先生也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文化的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提出“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文化的‘DNA’”,这一至理名言凝聚了冯骥才多年来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与实践中的宝贵经验。

  现场问答环节,同学们针对如何看待民俗文化中的“迷信”现象、如何辨别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和延续其中的“精华”等问题提问。祁庆富精辟的解答,博得现场观众的好评和掌声。

编辑:韩诚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
南开大学携手耀华中学共育人...
校领导为新入职教师作专题辅...
【党纪学习教育】南开大学召...
国际标准化组织原主席来校作...
南开大学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
自然科学基金委“双清论坛”...
庆祝中法建交60周年 周恩来总...
【党纪学习教育】校党委理论...
【党纪学习教育】校领导指导...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