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综合新闻
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南开正年青
来源: 人民日报2009年10月11日一版头条发稿时间:2009-10-11 10:40

——写在南开大学诞生90周年之际

  本报记者 傲腾 陈杰

  今年教师节,93岁高龄的南开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申泮文荣获高校教学名师奖,成为年龄最长的入选者。虽已步入耄耋之年,这位我国当代无机化学学科的奠基人依然充满激情,活跃在讲台上,不仅指导研究生,还亲自辅导本科生的论文和社团活动,孜孜不倦地从事其深爱的教育事业。

  保持一股精气神,永葆活力,这就是南开人,这就是南开大学。

  10月17日,南开大学将迎来建校90周年,青春的魅力强盛而鲜活。

  “我是爱南开的”,南开杰出校友周恩来的深情话语,引起几代学子的持久共鸣。

  南开为什么可爱?

  南开人的命运与国家和民族同在

  经济学院2009届毕业生安银阁,远赴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检察院工作,与几名南开同学一起开始服务西部的志愿者生活。为此,来自河南农村的安银阁放弃了两份待遇优厚的应聘岗位,他说:“南开四年路,培养了我。”任课老师的鼓励言犹在耳, “要出人才,有成就,最好去哪里?到基层去!”“把自己的人生轨迹与国家、民族联系在一起。”

  90年来,南开的道路同民族和国家的道路紧密结合,南开人总是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建设时期,心系国家,是南开人的作风。

  阿依古丽是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2005级的新疆籍女生,母亲在她5岁的时候就到南开攻读硕士研究生,后又读博士,“妈妈说不把南开的学业读完,人生就不完整。”阿依古丽进入社会工作专业周恩来班学习,今年7月她第三次来到四川地震灾区的孩子们中间,参与东汽小学学生的心理、行为辅导。“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南开大学组织专家承担了“抗震希望学校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将生命教育等潜能开发类课程引进灾区小学教育,帮助灾区孩子恢复健康积极的心理。“周恩来班头上顶着周总理的名字,我们就要像他那样,爱国家,爱人民。”阿依古丽说。

  “文以治国”,“理以强国”,“商以富国”,自建校以来,南开大学始终坚持为国家的强大富裕文明而兴教。上世纪20年代,南开大学成立东北研究会,以实际行动救亡图存,被日寇视为眼中钉;1937年7月日寇轰炸南开大学,美丽校园几被夷为平地,一批南开学子奔赴抗战前线;西南联大时期,南开大学教师在艰苦条件下,建立边疆人文研究室,开展社会、经济、民俗、地理调查,调查成果的一部分就是为抗战交通要道——石佛铁路提供所需的资料。

  新中国成立后,南开大学按照国家需求安排专业设置,知名教授根据经济建设需要带头调整教学和科研方向,培养社会急需人才。上世纪60年代初,校长杨石先身体力行率先创建农药化学等应用型专业,创建了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使我国摆脱了农药长期依赖进口的困窘。研制出几十种离子交换树脂和吸附树脂的中科院院士何炳林、研制出“黑白胶片作彩色摄影及光学信息处理机”的中科院院士母国光等,都是南开人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代表。

  新世纪新阶段,抓住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历史性机遇,南开大学成立了滨海开发研究院,围绕新区建设乃至环渤海区域发展的重大问题,与滨海新区的实际业务部门紧密合作,承担了一批重要的软课题。校长饶子和院士领衔、建于新区的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承担国家创新药重大专项的“综合性大平台”课题,推动新区自主创新。

  “广义言之,学校则教之为人。何以为人?则第一当知爱国”,南开创始人张伯苓说。爱国,是南开教育中始终强化的第一关键词。每当新生入学,申泮文教授都为他们开办“铸我南开魂”爱国主义系列讲座。学校充分挖掘、利用校史和校内丰富的资源,营造浓厚的爱国教育氛围,培养南开学生“知中国,服务中国”的热情。

  校党委书记薛进文说,90年来,南开大学始终沿着心系国家、淑世爱民的道路前行,丰富着中国高校担负民族振兴的精神内涵。

  “公能”教育熔铸南开品格

  “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是南开大学的校训,喻示为公、奉献和创新的精神,成为许多南开人一生的座右铭。一代代南开人薪火相传,在知中国、服务中国的奋斗中,彰显南开的品格。

  南开一贯“公能”教育并举,注重素质、强化基础,重视培养学生的“现代能力”,不断输送为公、奉献的人才。

  今年暑假,南开大学20名学生踏上了红色故土——江西省万载县,以研究项目方式开展实践调查,挂职的博士研究生由万载县任命为相应委、办、局、乡镇的副职。去年,南开大学和天津市津南区政府开始实施博士服务团挂职锻炼项目。

  早在建校初期,校长张伯苓便开教育界的先河,独创“活”的教育模式,设立社会调查课,鼓励学生走向民间,全面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如今,南开大学本科生入学前做义工、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每年近百支社会实践队伍深入农村、企业、社区。

   

  南开大学推行“全员育人”模式,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鼓励名教授上讲台,使教师肩负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者和“公能”品格示范者的双重职能。我们永远难忘已故国际数学大师、南开大学教授陈省身坐着轮椅为本科生讲课的身影。90岁高龄,陈先生依然主动提出为本科生讲授基础课“应用数学”,先生的伟大就在这些细微之处。

  如今在南开,校长、院长、系主任站在了本科生必修课的讲台上,著名学者活跃在公共课的黑板前……南开不仅将教师自身道德素质水平及履行德育责任的情况列入绩效考核体系,还推出研究生导师学德兼导制度。

  在改革开放初期,南开即以“人所少有,我所专长;人尚未及,我能先登”的魄力,率先创立了金融、旅游、生物化学等诸多社会急需的应用学科专业。

  刚刚完成硕士研究生一年级课程学习的南开大学经济学院39名学生,在今秋新学期与一年级博士生一起上课,他们成为南开大学第一批“学术研究型硕士生”。学校以经济学院14个博士点专业为试点,在同一专业内,实行“学术应用型硕士生”与“学术研究型硕士生”分类并行培养。“学术研究型硕士生”在第二学年以硕士生身份与当年录取的博士新生同期学习,该学年结束后如达到要求则直入博士学习阶段。

  不仅是研究生分类培养制度,旨在科学选拔人才的研究生招生“体检式”面试,旨在培养学生开拓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创新学分和创新基金,旨在提高学生实践与应用能力的社会实践导师制……这些创新之举,殊为可贵。

  春华秋实,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创新成果诞生于南开园:中科院院士张伟平因在阿蒂亚—辛格指标理论方面的新成就,被国际数学界誉为“该领域的领袖”;物理学院许京军教授首次发现并建立的“超离子光折变机制”,被国外专家评价为“固体离子导体光折变效应的里程碑性工作”;中科院院士李正名带领的团队开发出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高效、安全的旱田除草剂“单嘧磺隆”。

  青春光芒点亮南开精神

  南开的精神是其青春的精神。永远年青,充满朝气,面向未来,这就是南开的精神。

  在南开大学迈入90华诞之际,抗日战争胜利后复校的首批40余名南开学子返校,向当年的恩师——已是102岁高龄的著名经济学家杨敬年献上鲜花。

  “和我相比,你们更年轻。”鹤发童颜的杨敬年对学生说。这位百岁老人保持着一颗年轻的心。他79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90岁时翻译出版了《国富论》,98岁参加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大国崛起》的录制。现在,他仍然每天通过电话给国内外的学生们传授自己的学术精华和人生思考。

  资深教授老当益壮,年轻教师奋发有为,青年学子朝气蓬勃。35岁的生命科学院特聘教授沈月全是我国“973计划”最年轻的首席科学家之一;文学院教授意西微萨•阿错33岁已成为汉藏语系研究领域的一颗新星;31岁的王崇颖是从牛津大学延揽回来的“海归”,日前刚被国际孤独症研究协会授予“发展中国家专业人士奖”;刚过而立之年的赵斌,合成出了世界上第一例基于稀土和过渡混合金属的三维纳米管状聚合物;现代光学研究所青年教师刘海涛不到30岁便在微纳米光学领域取得重要成果。

  大学之大,在于精神之立。在物质条件相对不足的背景下,注重并善于以精神力量砥砺学校品格,是南开走过90年却不断焕发青春的要因和动力。从一个仅有3个系、几十名学生和教师的“水洼子大学”发展成为拥有学生2万余人、教师近2000人,20个专业学院,覆盖文、史、哲、经、管、法、理、工、农、医、教、军全部12个门类的综合性国家重点大学,八里台校园走出15万余名毕业生,成就不同凡响。

  在发展过程中,南开大学坚持开放办学,在兼收并蓄中不断向更高的目标迈进。以开放的姿态和胸怀从海外延揽各类杰出人才;启动“百人计划”,每年选拔100名优秀本科生作为后备师资到国外一流大学和专业师从一流导师攻读博士学位……南开大学不断更新扩大教育资源,建构起从容应对各种变化的弹性教育机制。

  南开的道路、南开的品格和南开的精神,构成了南开大学高扬的灵魂,赋予了历史名校青春卓越的风华。

  南开永远年青!

编辑:王凤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第十八届信息光电子发展战略...
南开区副区长、公安南开分局...
南开大学获北美精算师协会VEE...
南开博士生捐献造血干细胞
李建先生南开大学校董致聘暨...
中交物业服务集团一行来访
天津市未来产业重点领域布局...
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
南开大学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
南开大学2024年本科教育教学...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